第20章 巧手編織關係網(1)(1 / 3)

——善結人緣恰到好處

為什麼有人永不缺乏朋友,而有人卻孤獨無援呢?沒有人需要孤獨,學會結交朋友,擴大自己的關係網,不僅好辦事,還將終身受益無窮。

用應酬做人際交往的紐帶

生活中的應酬,是一門人情練達的學問。為人處事,同事之間有許多事需要應酬;張三結婚,李四生日,王五得了貴子,馬六新升了職務,這些事要躲當然也能躲開,但別人會說你不懂得人情世故。善於社交的人,常常會伸長耳朵來打聽這一樁子事,幫人湊份子、送禮請客,皆大歡喜。為什麼?因為他把日常生活中的應酬,看作是一門人情練達的學問。

應酬是一門社交藝術,隻有善用心思的人,才能達到聯絡感情的目的。

一位同事生日,有人提議大家去慶賀,你也樂意前行,可是去了以後發現,這麼多的人,偏偏來為他賀歲,他們為什麼不在你生日的時候也來熱鬧一番?這就是問題所在,這說明你的應酬還不到位,你的人際關係還有欠佳的時候。要扭轉這種內心的失落,你不妨積極主動一些,多找一借口,在應酬中學會應酬。

比如你新領到一筆獎金,又適逢生日,你可采取積極的策略,向你所在部門的同事說:“今天是我的生日,想請大家吃頓晚飯,敬請光臨,記住了,別帶禮物。”在這種情形下,不管同事們過去和你的關係如何,這一次都會樂意去捧場的,你也一定會給他們留下一個比較好的印象。

重視應酬,一定要入鄉隨俗。如果你所在的公司中,升職者有宴請同事的習慣,你一定不要破例,你不請,就會落下一個“小氣”的名聲。如果人家都沒有請過,而你卻獨開先例,同事們還會以為你太招搖。所以,要按約定俗成來辦。這是請與不請,當請則請的問題。

重視應酬,還有一個別人邀請,你去與不去的問題。人家發出了邀請,不答應是不妥的,可是答應以後,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對於深交的同事,有求必應,關係密切,無論何種場麵,都能應酬自如。

淺交之人,去也隻是應酬,禮尚往來,最好反過來再請別人,從而把關係推向深入。

能去的盡量去,不能去的就千萬不能勉強。比如同事間的送舊迎新,由於工作的調動,要分離了,可以去送行;來新人了可以去歡迎。歡送老同事,數年來工作中建立了一定情緣,去一下合情合理,歡迎新同事就大可不必去湊這個熱鬧,來日方長,還愁沒有見麵的機會嗎?

重視應酬,不能不送禮,同事之間的禮尚往來,是建立感情,加深關係的物質紐帶。

同事在某一件事上幫了你的忙,你事後覺得盛情難卻,選了一份禮品登門致謝,既還了人情,又加深了感情,同事間的婚嫁喜慶,根據平日的交情,送去一份賀禮。既添了喜慶的氣氛,又加深了自己的人緣。像這種情況,送禮時要留意輕重之分,一般情況到了就行了,千萬不要買過於貴重的禮品。

同事間的送禮,講究的是禮尚往來,今天你送給我,我明天再送給你,所以,不論怎樣的禮品,應來者不拒,一概收下。他來送禮,你執意不收,豈不叫人沒有麵子?倘若你估計到送禮者別有圖謀,推辭有困難,不能硬把禮品“推”出去,可將禮品暫時收下,然後找一個適當的借口,再回送相同價值的禮品。實在不能收受的禮物,除婉言拒收外,還要有誠懇的道謝。而收受那些非常禮之中的大禮,在可能影響工作大局和令你無法堅持原則的情況下,你硬要撕破臉麵不收,也比你日後落個受賄嫌疑強。這叫做“君子愛禮,收之有道。”

若即若離,莫疏莫昵

交友,一般要講究誌同道合,唯此,才能達到親密無間,但同時也要看到,人與人之間在空間、認識、愛好、年齡等諸方麵是有距離的,人在交往過程中,適當保持一定的距離,使友誼永遠新鮮,多姿多彩。這就是交友的辯證法。

保持聯係是建立成功關係網絡的另一重要條件。當紐約時報記者問美國總統克林頓,他是如何保持自己的政治關係網時,克林頓回答說:“每天晚上睡覺前,我會在一張卡片上列出我當天聯係過的每一個人,注明重要細節、時間、會晤地點以及與此相關的一些信息,然後輸入秘書為我建立的關係網數據庫中。這些年來朋友們幫了我不少。”

要與關係網絡中的每個人保持密切的聯係,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性地運用你的日程表。記下那些對你的關係至關重要的日子,比如生日或周年慶祝等。在這些特別的日子裏準時和他們通話,哪怕隻要給他們寄張賀卡,他們也會高興萬分,因為他們知道你心中想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