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多栽花,少栽刺(1)(2 / 3)

再者,內行的讚美還表現為獨具慧眼。獨具慧眼的讚美者善於發現別人發現不到的優點、長處。比如,麵對一幅油畫作品,幾乎所有的人都異口同聲地歎道:“真是太絕了!”、“我再練十年恐怕也趕不上!”油畫家對這樣的恭維早就習以為常了。獨有一位幽默說道:“常言說,畫如其人。您的畫運筆沉穩,是和您剛正不阿的秉性、對人生與社會的深刻思考分不開的。”談畫論人,在行在理,獨辟蹊徑,巧妙換了個新角度,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讚美與眾不同,技高一籌。

膚淺的讚美讓人感到乏味與空洞,受到你讚美的人也絲毫引不起一種榮耀,並會在你的言語中產生一種不安與困惑;而見解深刻的讚美讓人覺得你看到了問題的實質,你確確實實對被讚美者產生了認同感,而被讚美者也對你的一雙慧眼抱以信賴,產生了與你積極溝通與交流的願望。

由此看來,適度的讚美,會使人心情舒暢;反之,則使人十分尷尬。為了防患於未然,合理把握讚美的“度”就成為讚美者們必須重視的問題。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嚴戒濫用

這裏講的濫用是指相對時期內對一個對象讚揚的次數。次數太少,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次數太多,也會削弱應有的效果。而讚揚的頻率是否適中,是以受讚揚者優良行為的進展程度為尺度的。如果被讚揚者的優良行為同讚揚的頻率成正比,則說明讚揚的頻率是適度的;如果呈現反比的現象,則說明讚揚的頻率過高,已經到了“濫施”的程度。

(2)看得遠一點

讚美不僅要符合眼前的實際,而且要高瞻遠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預見性。那樣才能提升你讚美的高度,使你的讚美經得起推敲和時間的考驗。

有些東西具有相對穩定性,比如人的容貌、性格、習慣等,這方麵比較容易稱讚。而有些東西則不穩定,如人的行為、成績、思想、態度等,若從長遠考慮,讚美時要謹慎。如有些人入黨之前各方麵表現都很積極,領導便開始稱讚他:“該同誌一直……”有經驗的人就會想,先別誇那個,慢慢兒看吧。果然,他入黨之後,各方麵就開始鬆懈了。人迫於某種壓力或某種需求,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如果讚美人時僅限於就事論事,極易犯目光短淺的錯誤。

(3)深切體會過程

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誇獎朋友取得的成績時,他會說:“你不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心血!”言語間仿佛有你不知其艱辛、看結果不看過程的意思。相反,如果你說:“真不錯,一定花了你許多的心血吧!”他就會覺得心理舒服,認為你很了解他。可見,誇獎勞動的付出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效果更佳。

其實,很多人做事並不僅僅在乎結果,更注重過程。如果你人雲亦雲地誇獎他取得的成果,不但有勢利之嫌,還會讓人這樣想:“如果我失敗了呢?”因而也許對你心生厭惡也未可知。很多名人討厭記者的采訪,也許有此同感。

讚揚要適應,不可浮誇

誇獎讚揚要適度、如實,不可浮誇。尤其在團隊當中,管理者表揚下屬要恰如其分,要掌握表揚用語的分寸,不能任意誇大情節,評價失實,隨意拔高。

表揚不是搞文藝創作,不能像文藝作品那樣虛構、誇張,必須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對那些確實值得誇獎的人和事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揚能起到鼓勵他人的作用。相反,如果你誇獎時隨意把事實誇大,把人家的七分成績說成十分,把人家本來很樸素的想法拔高到理想化的境界,評價失實,隻能產生消極作用。

比如,采礦工人在大年夜堅守崗位,僅一個大夜班采了260噸礦石,雖與平常非節日的大夜班車數相比不差上下,但在大年夜能采出那麼多的礦石,說明職工們工作熱情高漲,放棄了與親人在大年夜與家人團圓的大好日子而辛勤工作,也確實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是值得領導表揚的。

可有個礦業公司經理為表彰工人們的成績,提高其他崗位工人的積極性,便張貼了一張《喜報》,上麵說到“昨晚,采礦工人以礦為家,發揚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大夜班出礦320噸,創我公司大夜班出礦曆史最高紀錄。”

像這樣的浮誇,隻會造成被表揚者產生盲目自滿情緒,誤以為自己真有誇大的那麼好,也會造成人們的逆反心理。因為人們崇敬的是真楷模,而不是人為拔高了的典型。對於名實不副的樣板,人們會由不服氣到反感而生厭。另外此種浮誇還容易助長人們不務實、圖虛名的不良風氣。

由此看來,誇獎讚揚別人要實事求是。在職場中,領導對下屬的誇獎是對其工作的肯定和認可,對於激勵下屬、樹立領導威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是調節上下級關係的“潤滑劑”,但要收其靈驗之效,領導者首先要明辯是非,善別良莠,將自己的誇獎建立在事實根據的基礎上。這樣,“鐵證”如山,大家才能心服口服,自覺效仿,上下級之間,同級之間關係也會保持和諧和團結。對於領導者來說,要做到實事求是,以功行賞,首先必須掌握公正這一原則。不管是誰,隻要他出色地完成了一項工作,甚至僅僅提供了一條有創意的思路,都應該受到表揚。相反,即使是“皇親國戚,無功也從不行賞”。也就是說,誇獎一定要堅持表揚的無私性、真實性,隻有這樣才能發揮讚揚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