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蛇島上經常能看到蛇雕與蛇大戰的情景:蛇雕俯衝而下,叼起或用爪抓住一條蛇飛上天空。如果鷹一擊不中,或者擊中的非蛇的要害部位,蛇就會突然回頭狠狠地咬蛇雕一口,此時蛇雕就會掉到地上,瞬間斃命。所以對於蛇雕而言,捕食蛇也不是輕而易舉、毫無危險的工作。
為了防止蛇的反撲,最大限度地減少自己的危險,蛇雕捕蛇時必須要“穩、準、狠”,最大概率地保持一擊必殺。這就決定了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處,或者盤旋於空中窺視地麵,發現蛇後,便從高處悄悄地落下,用雙爪抓住蛇體,利嘴準確而迅捷地鉗住蛇頭,翅膀張開,支撐於地麵,以保持平穩。由於鉗住蛇頭,也就控製住了蛇的致命部位,所以蛇雕的捕食行動也便成功了。當然也有些體型較大的蛇並不會俯首就擒,常常瘋狂地翻滾、扭動,用還能活動的身體企圖纏繞蛇雕的身體或翅膀。為了防止蛇的反撲,蛇雕需要一邊繼續抓住蛇的頭部和身體不放,一邊不時地扇動翅膀,擺脫蛇的反撲。當蛇漸漸不支,失去反抗能力時才開始吞食。
麵對凶猛而頗具反擊能力的蛇,鷹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攻擊必殺率,這是它們生存的本能。如果不想自己葬身蛇“吻”,就要讓自己成為一隻有效率的鷹——蛇雕的生活就是這麼殘酷。
可見,“穩、準、狠”是鷹捕食的秘訣,但做一個捕捉機遇者也許比捕蛇者要難得多。因為機遇是無聲無形無色無味的一種東西,它唯一的表現形式也許就是帶來的喜悅和沉甸甸的收獲。
捕捉機遇要“穩、準、狠”,意思是說,麵對機遇,要看得穩,經過自己縝密的分析,判斷其可行性與可能性;準是指捕捉機遇要牢,落實要到位;狠是指機遇得來不易,有可能是幾年甚至一生才會有一次,所以你必須加倍珍惜,充分利用,要榨幹機遇上每一點剩餘價值,使其徹底為我所用。
這一切都是為了全力以赴,合理配置,借機遇之力創最大效益,謀求最大成功。
哲學家培根曾感慨地說:“機遇先把前額的頭發給你捉,而你提不住之後,就把禿頭給你捉了;或者至少它先把瓶子的把兒給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滾圓的身子給你,而那是很難握住的。在開端時善用時機,再沒有比這種智慧更大的了。”
機遇,速可得,坐可失,我們要想得到它,就不但要努力學習揭示客觀必然規律性的科學知識,著重認識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而且要有一種鍥而不舍、雷厲風行、隻爭朝夕的精神,絕不能四平八穩“一慢二看三通過”,坐失機遇。
怎樣才能捕捉機遇呢?
還是培根說得好:“最好把一切大事的起始交給百眼的阿加斯,而把終結交給百手的布瑞阿瑞歐斯!”
讓百眼巨人阿加斯擔任注視機遇開始的職務,以便敏銳地識別機遇,積極地尋找機遇;讓百手巨人布瑞阿瑞歐斯用100隻手去抓住機遇,以便能準確地捕捉機遇,迅速地得到機遇。當然,抓住機遇,比認出機遇更重要。
李嘉誠是香港的傑出企業家,天生有副靈活的頭腦和一雙善於捕捉商機的巧手,每每商機如潮水般洶湧而來時,他總能在最佳時刻迎潮而上,大撈一把。
1966年底,衰落近兩年的香港房地產業開始複蘇。然而就在這時,內地強勁的“文化大革命”之風刮到了香港。1967年,北京爆發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香港隨之掀起“五月風暴”。在香港,“中共即將武力收複香港”的謠言四起,港民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掀起了自二戰後的第一次移民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