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從經濟人假定轉向經濟人的行為分析(3 / 3)

人們會根據一次性收入的多少,把這些收入放入不同的“賬戶”中。不論拿的是獎金、退回的押金或禮物,錢數大小會影響花費率。一些原來可能歸入任意支配的“心理賬戶”的收入,比如獎金或退回的押金,如果數額夠大,很可能會被轉入更重要的“賬戶”裏。

比如拿到的退款或紅包數額很小,像是三五百元,你很可能大手筆買一雙六百元的皮鞋。可是,如果拿到三萬元的退款或獎金,你卻可能舍不得浪費,雖然你實際上買得起更昂貴的鞋子。

房地產營銷麵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消費者。購房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是關乎一生的重大消費,其引起的強烈心理變化,令行為經濟學對房地產營銷而言,變得越來越有意義。

反悔是目前二手樓交易中比較普遍的現象。本來談好90萬放盤的房子,銷售人員花了老大的勁,眼看著就要成交,賣主卻認為這個價格一定能再高,應該到100萬,於是全盤推倒重來。這就是人的心理發生變化導致的——人們對於任何自己認為屬於現狀的東西,比那些被認為不屬於現狀的東西都要有更高評價——這就是行為經濟學上的現狀偏見現象。事實上,幾乎所有業主都會認為自己的房子能賣更高的價格,尤其在市場火爆、買家較多時;開發商對自己開發的樓盤同樣抱有更高期望。扭轉這種現狀偏見,我們必須重新確立參照價格——二手市場參照一手市場,待售樓盤參照周邊目標樓盤。

每一個人都曾經逛過街,但大家是否注意到,路線不一樣,我們的選擇就會完全不一樣。在香港,從旺角往銅鑼灣逛,越往前走價錢越貴,可能最終什麼也不買;但是,換一條線路——從中環往銅鑼灣逛,越往前走你會覺得價錢越便宜,可能會買比較多的東西。於是我們看到,“聰明女人”總是拉著老公先上高檔店。這就是行為經濟學上的一個有趣的現象——錨定效應——人們總是傾向於把時間上在前的一件事,無論它是否與決策有關,看做自己決定的參照依據。

一位經濟學家曾講過他的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去瑞士講課,瑞士方麵給他的報酬還不錯,他很高興,所以講完課以後決定進行一次旅行,整個旅行也非常愉快。又有一次,他去英國講課,報酬也很不錯,於是就又去瑞士旅行了一次,但這一次到哪裏都覺得貴,弄得特別不舒服。為什麼在同一個地方旅遊,而且兩次花的都是自己的額外報酬,但是前後兩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呢?原因就在於瑞士是全世界物價最貴的國家,第一次他把在瑞士掙的錢跟花的錢放在了一個賬戶上;第二次不是,他把在別的地方賺的錢劃在了瑞士的賬戶上。跟團旅遊同樣如此。先付掉旅行所有的費用和先付一部分錢,然後每次門票費再另付,兩者可能路線、費用都一樣,但舒服度是完全不同的。前一種是怎麼玩樂怎麼高興,因為錢已付了;後一種情緒變化會比較大,因為總在掏錢。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讓痛苦分階段,既然痛苦不可避免,就應讓痛苦一次到位,剩下的全都是好的。售房也是這樣,售樓合同書一定要清晰,將所有的成交流程、費用列清,千萬不要采取“先釣魚再上鉤”的策略,讓客戶一步一步地感受痛苦。

消費者在變,消費者的思想也在變,商家的營銷思想更要隨著二者的變化而變化。當慣用的營銷手法限製銷售時,銷售的細節操作將顯得更加重要。我們應當注意到,行為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和定律,對於我們研究很多營銷細節,具有極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