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從經濟人假定轉向經濟人的行為分析(2 / 3)

狹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是心理學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產物。廣義而言,行為經濟學把五類要素引入經濟分析框架:認知不協調;身份—社會地位;人格—情緒定勢;個性—偏好演化;情境理性與局部知識。

西方傳統主流經濟學是以理性“經濟人”為假設前提的,認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是充滿理性的、自私自利的。傳統主流經濟學家始終在努力證明:經濟係統在何種狀態下能夠達到均衡以及人的決策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最優。但是,事與願違,經濟中出現各種無法用傳統經濟學解釋的現象。於是,行為經濟學家們對傳統主流經濟學的假設前提提出了質疑。行為經濟學家們認為人類的行為很複雜:人們不僅僅追求利益最大化,還追求公平、公正等其他方麵的東西;同時,當人們在複雜環境和不確定因素影響下進行決策時,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不會對自己的決策進行理性的計算。行為經濟學通過修正傳統經濟學對人的前提假設,從而把人類複雜的行為納入到標準的經濟學理論分析中。

信息經濟學開山鼻祖、美國經濟學教授阿克洛夫有個“斯蒂格利茨的箱子”的經典故事:斯蒂格利茨在一次離開印度返回美國時,由於民航限製行李數量,留下一箱衣服讓阿克洛夫幫忙寄回。但是,當時印度的郵政係統很落後,服務也很差。阿克洛夫估計寄這個箱子至少要花掉一天的時間,於是,“拖延行為”就出現了,阿克洛夫一直在思考,是今天寄呢?還是明天寄?結果,一天天過去了,一直拖了8個月左右,箱子還沒有寄過去,最後他幹脆決定不寄了,等年底回美國的時候順便帶過去。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每次決定把事情拖延到下個時期再做的時候,決策者是沒有理性預期的。

行為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現代心理學,尤其是認知心理學,它為行為經濟學解釋人類的心理活動在處理和加工信息方麵發揮的影響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行為經濟學的發展也是伴隨著金融理論的發展而展開的。

故事佐證

同樣一份燒麥,在廣州的白天鵝賓館和相距不過百米的路邊的一間小食店,如果價錢一樣,肯定沒有一個人願意去路邊的那間小食店享用。據統計,全球新創業公司頭三年失敗率高達75%~80%,但幾乎每一個創業者都堅信自己創業一定能成功。對於假定人都是“理性經濟人”的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的這些現象,行為經濟學給出了很好的解釋——受主觀與情感支配的人,最多隻能說是“有限理性”。

大約40年前,以色列銀行的經濟學家邁克爾·蘭茲博格研究了“二戰”後以色列人在收到德國政府的戰爭賠款後的消費問題。

研究對象是一群以色列人,他們都收到了一筆來自西德的賠款,這筆撫恤金是用來賠償納粹暴行的,但對被賠償者而言還是相當意外。每個家庭或者個人得到的賠款額相差懸殊,有的人獲得的賠款相當於他們年收入的2/3,而最低的賠款大約相當於年收入的7%。因此,蘭茲博格得以衡量這種意外收入,是如何影響每個人的花費率。

結果很讓人驚訝。拿到較多補償金的人(相當於他們年收入的2/3),花費率隻有大約23%,其餘都存了起來。相反的,拿到補償金最少的人(相當於他們年收入的7%),花費率達到200%。沒錯,他們每拿到一元錢,不僅花得精光,還連帶地從積蓄裏再花掉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