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與人交往相互尊重:高成低就,恰到好處(1)(2 / 3)

除了以上這些需要,還有一項需求較難滿足,它就是“渴望偉大”或“希望具有重要性”。人們對這項需求,觀念上根深蒂固,心理上迫切熱望的程度,絕不亞於對食物和睡眠的需求。

林肯曾在一封信裏提到:“人人都喜歡受人稱讚;人們相處最佳的途徑是勉勵。”威廉·詹姆士也說過:“人類本質裏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他不用“希望”、“需要”,或是“盼望”等字眼,而用的是“渴望”這個詞。

這種渴望不斷地啃噬著人的心靈,少數懂得滿足人類這種欲望的人便可以將他人掌握在手中。那麼,如何使勉勵恰到好處呢?

◎以勉勵代替指責

查理·夏布是全美少數年收入超過百萬的商人。1921年,安德魯·卡耐基慧眼獨具,提名夏布為新成立的“美國鋼鐵公司”第一任總裁時,夏布才38歲。

為什麼安德魯·卡耐基每年要花100萬聘請夏布先生呢?這幾乎等於每天支付3000多美元。難道夏布先生確實是個了不起的天才?還是夏布先生對鋼鐵生產比別人懂得多?都不是。夏布先生親自說過,在他手下工作的許多人對鋼鐵製造其實都懂得比他多。

夏布說他之所以獲得高薪,主要是因為他善於處理人事,管理人事。當有人問他是如何做到這點,他講了下麵這段話。

“我想,我天生具有引發人們熱情的能力。促進人將自身能力發展到極限的最好辦法,就是大家相互勉勵。而來自長輩或上司的批評,最容易喪失一個人的誌氣。我從不批評他人,我相信勉勵是使人勤奮工作的原動力。所以我喜歡勉勵而討厭吹毛求疵。如果說我喜歡什麼,那就是真誠、慷慨地勉勵他人。”

這就是夏布處世成功的秘訣。但是,一般人是怎麼做的呢?正好相反,假如他們不喜歡一件事情,必定對下屬大吼大叫;如果喜歡,就默不吭聲。

“生活中,我廣泛接觸過世界各地不同層次的人。”夏布說道,“我發現,無論多麼偉大或尊貴的人,他們和平常人一樣,在受到認可的情況下,比在遭受指責的情形下,更能奮發工作,效果也更好。”

這也是安德魯·卡耐基先生傑出成功的主要原因。夏布指出,卡耐基常常勉勵他人,讓對方感到被尊重與受重視,私底下他也是樂於勉勵,並希望得到別人的勉勵,如他說:“我幹得怎麼樣?請多多支持。”卡耐基甚至在墓碑上也不會忘記“恭維”別人,他為自己所寫的墓誌銘是這樣的:“這裏躺著一個人,他懂得如何迎奉比他聰明的人。”

◎尋找勉勵的突破點

對他人進行勉勵,讓對方感到人情的溫度,是約翰·洛克菲勒成功管理人事的首要秘訣。在他眼裏,人本身沒有高低之分,隻是從事的職業不同和能力高低不同而已,對於低能力人,可以通過勉勵讓他得到尊重,從而煥發進取的激情。舉例來說,愛德華·貝德福特是洛克菲勒的合夥人之一,在南美的一次生意中,他使公司損失了100萬美元。洛克菲勒當然可以指責貝德福特,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他知道貝德福特已經盡力了——再說事情已經發生並且過去了。所以洛克菲勒另找其他的事情稱讚貝德福特,說他節省了60%的投資金額,他勉勵道:“這已經很不錯了,因為我們並不能總像顛峰時期那麼好。”

◎讓被勉勵的人心動

佛羅倫茲·齊格飛是百老彙最有看頭的歌舞劇家,具有一項使美國女孩增添光彩的超絕能力。好幾次,他把原本沒有人願意多看一眼的平凡女孩變成千嬌百媚,風情萬種的舞台明星。他深深知道勉勵和信心的價值,常用殷勤、體貼的力量打動女士們的心,使她們相信自己確實美麗。

我們會照顧兒女、朋友甚至雇員的身體,但是我們可曾照顧過他們的自尊?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忽略的美德之一便是相互勉勵,去滋潤對方的自尊心。

愛默生說過:“我遇見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師,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為人處世,不要老是想著自己的成就和需要,而盡量去發現別人的優點,不是逢迎,而是“真誠勉勵、慷慨地讚美”,這樣,別人會把你的言語珍藏心裏,到時候奉還給你。你來我往,在勉勵中提高,在勉勵中得到慰藉。這種處世方法,難道不是恰到好處?

不要把朋友的看法當作不懷好意

觀點有高有低,你如何接受和對待朋友的看法呢?如果把朋友的話當作一錢不值,這會影響友誼。某些時候朋友的支持,不一定就是言論上與你唱和,他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反對意見,也是一種巨大的幫助。

◎朋友的觀點是錯誤的也無妨

朋友的觀點後來證明是錯的,而你正因為聽了朋友的話造成了損失,發生這樣的事,也不能認為朋友當初的建議和看法是不懷好意。隻能說明你對問題的判斷欠思考,或者事情發生了變化,而怨不得朋友。不是朋友不尊重你,你如果怨朋友,反而是你不尊重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