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這裏所說的隻要肯一本正經去做事的人就是了不起的人,與他經常對自己的雇員說的“凡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像個樣子”,意思是一樣的,也就是強調不僅要能立誌、有自信,還要能真正去踏踏實實地做事。從某種意義上說,他這裏實際上概括了一個成功者之所以能夠取得了不起的成功的最重要的秘訣。
讀書讓你更自信
有一種觀點認為做生意並不需要讀很多書,隻要明白必要的人情世故,掌握賺錢的技巧,能夠賺到錢就可以了。做生意的確更需要商海弄潮的膽魄與手腕、世事人情的洞明與練達。而這些東西是很難從書本上學到的。不過,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應該多讀書的。
“為人真是不可不讀書。”這是胡雪岩和朋友稽鶴齡在一起時說的一句有感觸的話。胡雪岩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觸,有兩個原因:一是他自己根本沒有係統地讀過書。因為讀書太少,他很難與他的知識淵博的朋友進行暢快而文雅的交談,甚至連他們說的話自己也常常不是很懂,這自然難免會鬧出笑話。另一個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胡雪岩在與讀書人朋友如稽鶴齡、襲豐言等的交往中,確實感到了這些人由於知書識理而具有不同一般的見識,使他不能不佩服。比如他每次與稽鶴齡長談都會覺得深有所得,較之與鬱四、尤五等江湖朋友在一起的感受大不相同。可以說,胡雪岩打心眼裏佩服讀書人,羨慕讀書人,也打心眼裏覺得為人不可不讀書。因此,他在立足商界生意發達之後,也常常翻翻四書,讀讀《史記》之類。應該說,若論起賺錢的手段、世事的洞明、人情的練達,胡雪岩的那些讀書人朋友可以說沒有一個比得上他的。而如胡雪岩這樣一個吃透人情世故和賺錢門道,在生意場上獲得了絕大成功的商人,居然也會從心裏發出不可以不讀書的感慨,又的確更讓人深思。
毫無疑問,讀書為學確實是人求知益智的重要途徑。書籍是人類文化的庫藏,是人類智慧發育的足跡,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伴侶。由讀書為學而來的學問可以鍛煉人的天性,開發人的天賦,培養人明察大道、權衡輕重的能力。因此,古往今來,世人可以輕視讀書人,但卻不可以輕視讀書。也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人不能不讀書,而且最好是盡可能地多讀書。從這裏看去,胡雪岩欽服他的那些讀書人朋友有不同於一般人的見識,確實是他的心識之見。
這是從大的方麵說。從小的方麵說,由讀書為學而來的學問,還可以造就一個人行止儒雅、舉措得體的風度,能使一個人嚴謹縝密、能言善辯。想來即使僅僅從做生意的角度看,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有時——比如在談判桌上——甚至是至關重要。沒有人會真正願意和那些胸無點墨,舉止粗魯,開口除了銀子再說不出別的有味道的言語的人打太多交道的。所以,即使生意人,也不是僅僅明了人情世故,懂得賺錢的手段就可以了。
為人不可不讀書,生意人也不可以不讀書。當然,這裏也確實有一個讀什麼書,特別是怎樣讀書的問題。
書是人寫的。正如人有好壞美醜,書也有好壞之分。一本充滿邪說謬誤的壞書,隻能使人迷亂,引人趨邪,於此中尋求解惑之方,無異於飲鴆止渴。這是一個方麵。另一方麵,即使一本告訴人某種真理的書,能不能給人帶來益處,也要看人如何去讀它。比如我們都可能讀過的《狼來了》的故事,是教導人們做人要誠實,不誠實會受到懲罰,會自食其果。這自然是不錯的。可是反過來看,這故事也有可能讓人以為隻要誠實狼就不會來,就會平安無事,這不是引人變得幼稚簡單了麼?
假如有人由自己誠實更進一步推而廣之,以為這世間所有的人都象他一樣誠實,那他其實是由幼稚簡單進而變得愚不可及了。所以,古人也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因此,胡雪岩在另外的場合也曾說過:“光是讀死書,做八股,……倒不如一字不識。”這裏的關鍵還是在於不能讀死書。書讀死了會上當,會成呆子。說穿了,書上寫的其實都是過去的東西,而我們每個人畢竟是生活在今天的現實之中。過去的東西隻有與我們正在經曆的結合起來才有現實意義。既不能不讀書,同時也要記住靈活讀書。一般人要懂得這一點,生意人,特別是渴望有大成就的生意人更要懂得這一點。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是文章”,把讀書與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結合起來,所讀才會真有所得。也隻有這樣,讀書所得才真正是可以用之於實際中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