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在神仙的顯靈下,隔壁家的地主婆果然生下一雙兒女,當她聽說這都是因為一直被自己輕視的農婦,大為感動。剛巧這一年是荒年,農婦家的田地裏不長莊稼,地主一家不但減免了他們的地租,還送了很多糧食給他們一家五口。
“福田”是佛教中的概念,既可以指人的布施,對他人的一種幫助,也可以說一個人如果以平等善意的心對待世間萬物,就能得到善果。像是故事中的農婦,她不計舊惡,一心一意為鄰人著想,在滿足鄰人願望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好運,這就是善因帶來的善果。倘若農婦心存計較,詛咒隔壁的地主婆,荒年到來之時,她得到的就不是投桃報李的救濟,而是冷眼旁觀的漠視,甚至落井下石的敵意。
與人為善就是耕種“福田”,與其說“為善”是一種付出,不如將它看做是一種回報。試想我們從小到大,接受過多少人的善意?和我們陌生的師長,給我們諄諄教誨;與我們不相識的同學,成了我們的好友;甚至那些隻有一麵之緣的陌生人,也曾給我們幫助。多少次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感到他人的愛心?有人感歎人情冷漠,但這樣感歎的人,也不是一無所得,他也曾在摔倒時,靠別人伸來的手重新站起。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懂得“給予”的人,往往是收獲最多的人。表麵上看來,他損失了很多東西,甚至會有人覺得他“太傻”,可他因此收獲的心靈上的滿足,旁人真誠的敬佩與感激,難道能以物質衡量?何況善良的人,更容易得到好人緣、好人脈、今後的機遇,他得到的東西遠比失去的更多。
聖誕節那一天,傑克收到一份他夢寐已久的禮物:他的哥哥送了他一輛嶄新的汽車。傑克興奮地擦著車,迫不及待地想要駕駛它在城裏開上一圈。這時,一個衣衫單薄的小孩向他乞討。傑克看小孩可憐,就去家裏拿了很多聖誕節的食物。
出來的時候,小孩正帶著羨慕的眼光盯著那輛車,傑克說:“那是我的哥哥送的禮物!”小孩眼中的羨慕更強烈了,他說:“這車太棒了,有一天我也要……”
傑克清楚接下來的話是什麼,他更加同情這個小孩,就提議說:“我要開車兜風,不如把你送回家吧!”孩子歡呼一聲,隨著傑克上了車。
把車開到貧民區門口,小孩下了車,迎接他的是另一個更小的男孩。小孩指著車對小男孩說:“弟弟你看!這是這位先生的哥哥送給他的!有一天,我也會買一輛同樣的車送給你!”兩個小男孩真摯的笑容讓傑克明白:給予帶來的快樂,遠遠超過得到。
給予是什麼?給予就是滿足他人的某種願望,給他人帶來快樂。給予別人的同時,自己的心理也能得到滿足。古人說“日行一善”,就是通過每一天幫助別人,培養自己的道德,讓自己能更和諧地與他人相處。就像故事中的傑克,他的快樂是看到孩子的笑臉,而小男孩則更高尚,他想到的都是別人的開心,這是真正的善良。
給予是一種智慧,當你給予別人的時候,也是在成全自己。一位名人的父親從小就教育他:“不論你想要誰幫你達成願望,記住,你先要幫那個人達成願望才行。”給予並不是一件非要沾染功利性的事,但是,人與人的關係的確遵循著“付出——回報”的平衡,沒有人想隻付出得不到收獲,也沒有人能一直收獲,什麼也不必做。否則,前者早晚會累死,後者早晚會被人認為“自私”,最後被孤立。
在佛教裏,給予就是慈悲,佛家並非無情,而是“有情”之上的“情”,是一種無聲的大愛,它的基點在於“慈悲”,我們不必探討深奧的佛教觀念,隻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慈悲很簡單,卻也不簡單。它不隻是對他人的憐憫同情,還包括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的親善,看到他人需要幫助,有前去扶持的意識,這些都是慈悲,都是善念。
與人為善,就是在別人的心田裏播下愛心的種子,也許他們未必會領你的情,偶爾還會遇到“恩將仇報”的情況,但旁人將你的愛心看在眼裏,那個受到恩惠的人,早晚也會想明白。等到這顆種子茁壯成長,你的名譽也隨之一步步拔高。相反,如果你播撒的是惡意、仇恨的種子,那隻會給自己帶來厭惡,讓你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必須小心提防,才能不被人心的荊棘刺傷,而那荊棘,其實都是你親手種下的,最後傷到的還是你自己。
6.快樂如清泉
享受快樂,才能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