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的故事是一個寓言,以四位朋友象征了人生的四種擁有,肉體、財富、感情、靈魂,這四種東西都是美好的,但是,多數人都會更追求前三者,希望滿足肉體的各種欲望,希望手裏有大筆金錢,希望自己有很多人喜愛,很多的感情。人活著,追求的是什麼?也許就是這些。但在佛家看來,比起自我,這些都是次要的。
在佛家眼中,眾生平等,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每個人的“自性”都是圓滿的,因而沒有高低貴賤。人們欽佩佛家的智慧,就是因為出家人更懂得脫離凡俗,關照自我,他們對自我的要求、發掘,遠不是常人所及。而芸芸眾生中,懂得發現自我,肯定自我,又能超越自我的人,都有一顆慧心。
沒有自我是件可怕的事,肉體的欲望能夠滿足,但沒有自我,我們不過是錦衣玉食中的行屍走肉;財富的需求可以滿足,沒有自我,我們隻是保管財富的奴隸;感情的需要也能夠得到,但沒有自我,我們隻是他人的附庸——唯有保持自我的靈魂,才能體味真正的快樂,生命,最重要的不是身體上的滿足,而是心性上的充實。
一個和尚正在收拾自己的衣服和書籍,他被師父委派到一個偏遠小鎮,去當一座寺廟的住持。他的好友惋惜地說:“去了那種小廟,這輩子都可能回不來,你一直是寺裏最優秀的人才,要不是得罪了師父,怎麼能被派到那種地方?不如你和師父認個錯,不然,你的大好前程就沒了。”和尚卻說:“我沒錯要怎麼認?何況前程也不是我該擔心的問題。”
和尚去了小廟,每個月他都會收到朋友的來信。朋友表示,師父其實還很喜歡他,隻要他願意認錯,就可以把他召回去。和尚置之不理。後來朋友又來信,說師父想推薦他去首都學習,但他必須認個錯。和尚又一次表示自己沒錯。
一年後,和尚被師父叫回寺裏,師父說:“既能堅持自己,又不在乎名利,這種素質真是難得,我想以後,你一定能成為優秀的僧人。明天你就去首都,去跟著更好的僧人學習吧。”
和尚並非不在乎自己的前程,但是為了堅持自我,他寧願放棄這機會。不做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這就是和尚的選擇。動不動就迎合別人,改變自己,連基本的是非都沒有,這樣的人不會有自我,他們隻能隨波逐流,按照他人的標準生活,直到他們弄不清自己過的到底是誰的生活,他們的人生意義究竟在哪裏。
一個沒有自我的人是可悲的,他們的生活常常陷入一種“漫無目的”的狀態中,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滿足是什麼,跟隨著別人的腳步走著,或是幹脆渾渾噩噩地活著。其實,迷茫的人,缺少的是做人的基本智慧。基本智慧不是指學業上的智商,為人處事的精明,而是首先要學的就是發現自我。自己是誰,自己想要做什麼,自己欠缺什麼,都是一個人必須了解的。自我不是空想,自我既需要心性的修為,也需要安身立命的能力。自我,必須是由內而外的,既要有思想的閃爍,個性的支撐,又要有外在的能力,以事業做外延。
生命寶貴,誰也不希望自己有一個庸碌的人生,但大多數人卻庸庸碌碌地過了一輩子,他們總說“很忙”,到最後卻發現自己忙的毫無意義,仿佛身體來人世走了一遭,什麼也帶不走,什麼也沒留下。
不要讓人生有這樣的遺憾,要像匠人打磨原石一樣打磨自己的心性,做一個與眾不同,讓人佩服的人,與財富無關,與地位無關,自我,才是你今生最大的成就。
5.為善,是一種付出
與人為善,就是為自己種下福田。
一戶農家合家幸福,夫妻和樂,男耕女織,又有三個孩子,活潑可愛。隔壁的地主卻很嫉妒這一家人,特別是地主婆,她一直沒有產下一兒半女,看著農婦的兒女著實眼紅。因為農戶租種她家的土地,她一直都跟農婦擺臉色,故意挑毛病。
一天,農婦因心地善良感動了神仙,神仙說:“我可以實現你一個願望。”農婦想了想說:“我的家庭很幸福,我們靠著自己的雙手也能吃飽飯。但是,我隔壁人家的主婦卻一直沒有孩子,悶悶不樂,請賜她一雙兒女吧。”
“可是,她不是經常找你麻煩?”神仙不解。
“那都是因為她沒有子女的緣故啊。”農婦說。
“你再好好想一想,你真的不缺少什麼嗎?”神仙問。
“我不缺什麼,您還是去幫助最需要的人吧。”農婦快活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