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素:至性至善,大道天成(1)(2 / 3)

禪師說:“這就對了,仔細想想,世間能有什麼大事?平和一點兒,沒什麼事值得你生氣。”

心胸狹窄的人看世界也是窄的,處處都有氣,事事都急躁。而為故事中那個男人評理的禪師卻不緊不慢,他是得道高人,自然不會將區區口角放在眼裏,他知道忍上幾天,怒氣就會煙消雲散。在得道者看來,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與其急躁,不如從容待之。

什麼是“道”?“道”就是指萬事萬物的規律與法則。在現代生活中,所謂“得道”,就是要有一顆平和的心,與人為善。這樣的人才能耕種福田。“福田”是佛教中的概念,既指人對外界與他人的布施,是一種慈善舉動;也指人如果以平等的心對待世間的一切,就能得到善果。就像故事中的那個男人,禪師教導他不與人計較,就是在心靈上種下一顆善果。

平和的心有禪性,故脾性不急躁,有了怨氣能夠自行疏解,不與人因瑣事起紛爭。就像廣袤的土地,不論敲擊還是播種,都能一視同仁,保持自己的堅實和深厚。仔細想想,世間又有多少事真的值得自己生氣?保持心平氣和才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

平和的心有定性,故行事不急進,凡事都能深思熟慮,不會因一時衝動耽誤了計劃,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就像潺潺流動的河流,總能到達入海口,又何必激流澎湃?細水長流既能達成目標,又有悠閑自在的情致。

一個老鎖匠一生製鎖、修鎖、開鎖無數,年紀大了,他想找個弟子繼承他的店鋪,繼續打他的招牌。在幾個手藝高超的弟子中,老鎖匠不知該選哪一個。

老鎖匠想到了一個方法,他將3個櫃子都上了3重鎖,對3個手藝最好的弟子說:“我想要從你們之中選一個當我的繼承人,你們誰能以最快的速度開完鎖,讓我滿意,我就將我的店鋪傳給他。”

3個弟子很興奮,飛快地打開3重門鎖,速度幾乎一樣。對這個結果,老鎖匠不感到意外,他問了另一個問題:“說說看,你們在櫃子裏看到了什麼?”

“我看到了一塊金子。”一個弟子說。

“我看到了一塊寶石。”另一個弟子說。

第三個弟子瞠目結舌,呆呆地說:“我隻想著開鎖,沒有注意裏邊有什麼東西。”

“你就是我的繼承人!”老鎖匠宣布。他又對其他弟子解釋,“不論做什麼都要講修為,參佛的人心中隻有佛,作畫的人心中隻有畫,開鎖的人心中隻能有開鎖這件事,其餘的東西都要視而不見。一旦看不見,就不會產生非分之想,這就是我選他做繼承人的原因。”

想要心態平和,就要抗拒誘惑,不要產生非分的念頭。老鎖匠選擇繼承人不僅看手藝,更要看徒弟們的心是否經得起考驗,看到財物未必心生貪念,但不看不聞的人更顯專心致誌。當眾人都在為外界眼花繚亂、心智不堅時,能夠一心一意專注於心靈的人,最是難得。

非禮勿視,就能杜絕非分之想。就像故事中的小徒弟,知道誘惑不可取,索性不去看,隻做自己該做的事,這也是一種“得道”。隻要守住自己的本分,世間就沒有那麼多求之不得,也沒有那麼鋌而走險。遵循自己的人生,自然會得到自己的幸福,不屬於自己的就算得到,也背上了不安或內疚,終究不踏實。

人是感情動物,平和的心需要自我約束,才能真正做到波瀾不驚。所謂的平和並非沒有感情,而是讓感情更加平和。強烈的仍然強烈,隻是它有了一個限製,不會因誘惑失去定力,不會因急躁失去判斷力,也不會因哀傷失去目標。當感情有了平和的心做底子,它就不會失去本應有的色彩,隻會更加長久,更加專注。

3.抹去心中的浮塵

不為障目的浮塵所蔽,定能見清流之清,濁水之濁。

心裏的浮塵要及時清除,否則就像鞋子中進了沙粒,不僅會磨壞雙腳,還會阻礙你的前行。

鞋子進了沙粒,就要及時清除,否則會磨傷自己的雙腳,成為我們長途跋涉的阻礙。我們心中有時也會有沙粒的存在,心中的沙粒浮塵是心靈健康的隱患,所以要及時清除掉。它就像鞋中的沙一樣,移到心裏就衍生出了憂慮的情緒。

因為心中有浮塵存在,所以我們會感到憂慮,隻要將浮塵剔除出心靈,我們便能走得坦蕩一些,如若不然,隻能讓我們的心飽受一顆渺小沙粒的摧殘。

有一個為人們熟知的勇者登山的故事。這位勇者是人們眼中的英雄,他所向披靡,無所不能,隻有站在製高點的他才能俯視眾生,也隻有他能站在製高點,登上最高峰。

有一次,勇者決定挑戰一個極限,去攀爬一座從來沒有人登上過的高山。他的這個決定得到了人們的支持,同時也獲得了人們的期待。終於,他整理好行裝開始攀爬高山,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艱難險阻,但是他仍然堅持排除萬難,勇攀高峰。隨著離頂峰的距離越來越近,人們的歡呼聲也越來越高,在世人看來,成功已經向勇者伸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