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心理素質,既有先天的遺傳因子,也是後天錘煉的結果。
平和的心態,是與周圍人與環境達到平衡與和諧的狀態。雖然這種平衡有時會被打破,但那是暫時的,很快就能通過自我調節趨於平衡,達到和諧。
活出自己的本色
很多人都習慣被鍾表限製生活,總不時地抬頭望望牆上的鍾,不時地抬起手來看看表,唯恐錯失了什麼似的。要是真沒了鍾表,就不斷找人問時間,好像在和時間比賽一樣。
其實,一天的日程裏,真正重要的事沒幾件,完全沒必要隨時盯著鍾表看。頻頻看時間的舉動,隻不過顯示出你的焦躁不安而已。
大自然原本就是一個有序的存在,冬天北雁南飛,夏天裏荷花滿池,都是如此。動植物就這樣依循著在運轉的。隻是人類自己人為地增沒了一些框框。
很多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找工作、結婚、買房子、養小孩,好像都在同一時間裏做完了。然後他們開始懷疑,怎麼自己要這麼累得半死?
這就是不懂得配合時序的問題。
青年人原本就有大好的青春去享受、去運用,在青春漸逝、經驗漸長的過程裏,生命的曆練自然會教導什麼時候該做些什麼,完全不需要我們事先計劃,當然更無須強迫。況且,根據各人天賦的不同,每個人成長的步伐也必不同,因此也就無法強求統一步調。
然而,囿於約定俗成的觀念,我們總是努力做些不合自己步伐的事。30歲了,早就該結婚了,怎麼還不進婚禮的殿堂?與你同齡的人孩子早已上小學了,為什麼還不快生一個?
生命原本就有時序的,不是你學習彈鋼琴的好時機,並不代表你永遠都學不會。
停下來喘息一會兒,窩在床上看看報紙、電視,再不然,依偎在愛侶身旁,享受一下私密時光!
生活裏總是匆忙,一個約會再趕另一個約會,即便這約會隻不過是打打網球、揮揮杆,也讓我們奔波於途,而忘了放慢腳步,也會帶來無窮的樂趣。
在上班、上課的日子裏,熬過了白天,晚上卻還有一大堆事情要做,直到深夜才能入睡。第二天醒來,昏昏沉沉地整裝後,半眯著眼又得踏上征程。
好不容易挨到假日,認為得到郊外走走才算是休閑。為了避開車潮,一家老小清晨就出發,日落黃昏才得進家門。這還沒關係,追逐一個個觀光點,上山下海無所不入,累得直想回家睡覺。
這樣的生活裏,隻有匆忙二字。工作是工作,休閑也還像是工作,身心怎得舒緩?也難怪假日過後的上班族,每個人還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樣子。
為生活多點創意吧!摒棄一成不變的工作一休閑循環模式,今兒個就讓休閑方式多樣化。想想看:長久以來,自己最想做些什麼事?
老早就想換副窗簾,那就動手換一個好了;想養缸熱帶魚,就添購一缸吧。
給自己放個假吧!想要如何度過都沒關係。睡個懶覺、讀本好書、養花栽草、悠遊漫步等,都可以找個時間好好讓自己活一下。
隻要別讓生活羈絆著你,你就會是個本色快樂的人。
選擇培養自己的愛好
愛好是你度過空餘時間的一種有趣的方式,也是你尋求情調的一種活動。它就像一個由你選擇的要好的朋友,它吸引著你,你也喜歡它,並願意為它花費精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論是奮鬥終生的政治家,還是久戰疆場的軍事家,也不管是治學嚴謹的科學家,還是造詣高深的藝術家,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單調乏味的,都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都有著充實的精神生活。
列寧喜歡打球、滑冰;陳毅擅長寫詩、下圍棋,還曾被棋院授予名譽五段的稱號;愛因斯坦則鍾情於小提琴。
而閱讀,幾乎是對社會進步有所建樹的傑出人物的共同愛好。馬克思說他最喜歡的事是“啃書本”。高爾基對書更是有濃厚興趣“我撲在書本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廣泛閱讀有價值的書籍,有利於培養高尚的情操,豐富知識。在漫漫人生路上,應該有一種永恒的興趣愛好——閱讀。
健康的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智慧。中國傑出的科學家錢學森的夫人蔣英是女高音歌唱家,並且是專門唱最深刻的德國古典歌曲。這些藝術裏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於人生的深刻理解,能豐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學會藝術的廣闊的思維方法。
因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興趣,要把各種愛好列成一個表,那是很多很多的,從撿海灘上的鵝卵石、養熱帶魚,到識天象、觀察野鳥、破譯密碼,等等,舉不勝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