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換位思考,追求雙贏——如何用溝通打破談判中的僵局(3)(2 / 3)

★ 爭取時間,讓法律或技術專家審查一下計劃。

★ 請求其他讓步。

★ 在未產生敵對情緒的情況下,給對方施加壓力。

★ 假借審閱談判記錄的名義,爭取時間考慮問題。

在談判中可以使用如下語句來裝傻:“請再說一遍那些成語,好嗎?我知道你們已說了好幾遍了,但是由於一些原因,我沒有聽清楚,請再說一遍,好嗎?”這樣做讓他們以為:“這次我遇到一個多傻的人啊。”以這樣的方法,既可分散對手的競爭精神,這種精神可能會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妥協方案,還可能得到對方的幫助。

但是,在你的專門知識方麵不能裝傻。如果你是心髒病醫生,就不能說:“我不能確定你是否需要三倍分流手術,也許兩倍分流手術就可以了。”雙贏的談判取決於各方願意同情對方的處境。如果雙方繼續互相爭執,就不會產生雙贏的談判。談判專家知道,裝傻可以分散對手競爭的意識,打開雙贏解決方法之門。

以硬對硬的技巧

並非所有的僵局都可以靠誠懇破解。如果你推心置腹地與對手交了底,可能反而讓對手抓住了把柄,作為進一步向你討價還價的根據。所以,遇到了態度特別強硬的對手,有時倒不妨以硬對硬,對手倒有可能做出讓步。有句名言“你要變成綿羊,狼是不會反對的”說的正是這個道理。特別在現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商界,強硬有的時候是實力的證明。該強硬的時候就要強硬,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

1986年9月的一天,杭州萬向節廠外貿洽談室的氣氛十分火暴,似乎劃一根火柴就能點燃。廠長魯冠球正與美國俄亥俄州某公司國際部經理萊爾進行一場緊張激烈的談判。

美方要求杭州萬向節廠的產品都要經他們公司出口,不準自己銷往其他國家。

魯冠球當然不同意,因為這意味著許多機會的放棄。

雙方僵持不下。

在談判桌一邊的組合式沙發裏,坐著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某公司國際部經理萊爾。這家公司曆史悠久,萬向節銷售網遍布甚廣。萊爾先生見多識廣,自以為實力雄厚,勝券在握,說出來的話不免咄咄逼人。此時,他向魯冠球拋出一個“殺手鐧”:

“我希望廠長先生還是簽訂這個協議為好。否則,我方將削減貴廠出口數量,這對貴方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

年過花甲的公司總裁特倫斯·多伊爾先生須發染霜、身材魁梧、風度翩翩,濃重的臥蠶眉下深藏著一雙讓人捉摸不透的藍眼睛。他看上去頗有教養,慢條斯理地說:

“尊敬的魯先生,您會看到,我們與貴廠有兩種關係。第一種是,我們優惠提供技術、資金、先進設備、市場情報,代培工程師,但條件是貴廠的產品隻能由我們獨立經營。第二種是,你們可以把產品出口給其他客戶,我們也可以不買杭州萬向節廠的產品,而轉向購買印度、韓國、巴西、中國台灣的產品。魯先生,您喜歡選擇哪一種呢?”

美方的軟硬兼施,魯冠球早已料到。這幾年,杭州萬向節廠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聲譽日隆,美方幾次來杭州談判,都提出要獨家經營。魯冠球認為,簽訂這樣的合同,無異於綁住自己的手腳,使自己受製於人。

魯冠球沉著冷靜,鏗鏘有力地說:

“按照國際貿易慣例,我廠和貴公司的關係隻是賣方與買方的關係,我們願意把產品賣給誰就賣給誰,貴方無權幹涉。我們的關係應該是相互合作、共同發展。我再次重申:不同意簽訂獨家經銷協議!”

談判桌上的空氣瞬間凝固了。多伊爾猛地站起身,收拾皮包:

“這樣的話,我們將停止進口貴廠產品!”

魯冠球不顧隨行外貿人員的頻頻暗示,有禮貌地說:

“隨時歡迎貴公司代表回來繼續合作。”

兩位美商走遠了。望著他們熟悉的背影,魯冠球心中並不好受。正是這兩位美商,最早在廣交會上發現他們的產品,專程趕到錢塘江畔的杭州萬向節廠,使魯冠球的產品一舉打入國際市場。以後他倆幾乎年年聯袂而至,和魯冠球成了好朋友。

然而友誼並不能代替商業中的競爭。

多伊爾和萊爾回到美國後,一份措辭嚴厲的函件飛越重洋來到魯冠球的辦公室。美商在信中提出杭州萬向節廠的產品存在問題,需重新檢驗,要求付工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