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安厘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在秦、趙、魏三國的交界線上,發生了一樁血案。魏公子無忌的侍從和朋友朱亥,乘著他與大將軍晉鄙說話之機,從袖管裏甩出了個20千克重的大鐵錘,把戰功赫赫、執掌兵權數十年的大將晉鄙打得腦漿迸裂,血流滿地,一命嗚呼。一時間,軍營裏像開了鍋似的,不知怎麼辦才好。這時滿麵淚痕的魏公子無忌從容地站了起來,懷著沉痛而又無可奈何的神情召集全軍講明了事情的原委以後,立即宣布了三條法令:一、父子同在軍營者,父歸;二、兄弟同在軍營者,兄歸;三、獨身在軍營者,遣歸。經過一番精選之後,他隻留下了8萬人馬。有所失,必有所得,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之一。無忌命朱亥殺死晉鄙,使魏國失去了一員大將,是魏國不小的損失。但他奪得了指揮軍隊的權力,可以為援助趙國、保護魏國進行一場戰鬥了,可以避免唇亡齒寒了。
曆史進入戰國時期,“七雄”爭天下。勢力強大的秦國,久懷並吞八方、揚威四海之誌。秦國在打敗趙國之後,在長平一次就活埋了40萬趙軍,接著又圍困趙國的京城。戰爭的風雲籠罩著邯鄲,魏也隨時有亡國的危險。
平原君趙勝、信陵君無忌、孟嚐君田文、春申君黃歇,是戰國時上流社會的四大名人。他們風流倜儻,富有才華,仗義疏財,廣結人才,庇蔭大眾。他們的聲望有的比國君還高,他們針砭時事,關心國家大事,是可以倚重的棟梁之才。但也有因聲望過高,遭到國君猜忌和排斥的情況存在,信陵君魏無忌正是這樣。
趙公子勝與魏公子無忌既是名流,也是朋友。當趙國受到秦國威脅的時候,公子勝曾多次寫信給魏安厘王與公子無忌,向其求援。魏國派大將晉鄙率10萬大軍去援助趙國,立即受到秦國的威脅:“我們進攻趙國,早晚就要拿下來了。各國誰敢去援救,當我們攻下趙國之後,一定立即派軍隊去攻打他。”魏安厘王害怕強秦,便令晉鄙停止前進,讓軍隊留在鄴地,名義上是救趙,實際上是腳踩兩隻船,以存觀望。
當趙國向魏國求援的時候,公子無忌曾多次向哥哥安厘王建議,希望他真心實意地幫助趙國趕走強秦。可是,膽小如鼠、一葉障目的安厘王,就是不聽他的意見,以致晉鄙的軍隊總是在原地踏步。望眼欲穿的平原君趙勝對魏軍此舉十分惱火,便寫了一封義正詞嚴的信給魏無忌道:“我之所以高攀你,並與你結交,完全是因為你行為高尚,講義氣,重情義,能解救別人的困難。現在趙國早晚要投降秦國了,而魏國的救兵始終不來,從哪裏能看得出你能解人之危呢?即使你瞧不起我,要拋棄我,難道你不憐念你姐姐嗎?”魏無忌雖然動員了所有能說上話的人去勸說安厘王,但做哥哥的既不給弟弟這個權,也不給妹妹這份情。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無忌決意不圖自己苟活,請求以自己的賓客湊集100多輛車子去赴趙國之難。
“士為知己者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無忌這一破釜沉舟、孤注一擲的行為雖然是崇高的,但其中又包含了許多不夠理智和不周密的地方。在這關鍵時刻,德高望重、足智多謀的侯贏向無忌走來了。他語重心長地指出無忌的盲動性,指出要救趙必須奪得指揮軍隊的權力;要奪得指揮權,必須拿到控製在安厘王手中的兵符。但是,怎樣才能拿到兵符呢?無忌的另一位朋友安厘王的寵妃如姬,為了幫助他,冒著殺頭的危險把兵符偷出來並交給了他。這樣就有了取代晉鄙指揮軍隊的可能性了。屠夫朱亥是一位大力士,是侯贏推薦給無忌的另一位朋友,為實現救趙的目的,他也隨無忌出征了。於是便發生了前文描述的朱亥殺死晉鄙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在竊符救趙的關鍵時刻,朋友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侯贏、如姬、朱亥同樣踏著“救趙”的鼓點,在設謀、竊符、奪權的活動中,表現出無限的真誠。正是大家的尚義行動,幫助無忌鋪起了一條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