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感恩——照耀心靈的太陽,人生幸福的源泉(1)(3 / 3)

這是病友對病友的愛,猶如一葉永不沉沒的人生之海上的小舟,漂向我們靈魂的深處。

北大最傑出的詩人徐誌摩在他的文章中寫過這樣一個有關愛的故事: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裏,一個5歲的小姑娘臉上掛著兩行眼淚,手上拿著她媽媽的照片,來到花園。她蹲在花園的一塊空地上,用稚嫩的小手,使勁扒開地上已經鬆軟的土,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媽媽的照片埋進土裏。

小姑娘的媽媽不久前因病去世。思念媽媽的女兒,看見園藝師把花枝剪下插在土裏、澆上水,花枝就生根發芽長成新的花樹。於是她就認為:隻要把媽媽的照片埋進土裏,天天給她澆水,媽媽也一定會再回到她身邊。

於是,在這個雨夜,在這個大人們都熟睡了的雨夜,小姑娘獨自來到花園,用眼淚和雨水栽下了媽媽的照片。

“媽媽,我會天天給您澆水的,您快快回來呀!”小姑娘在雨夜裏發出了對媽媽的深情呼喊。

這是女兒對母親的愛,這種愛不帶任何的功利色彩,發於心靈深處,無邊地界,有始無終。這種愛足以穿越時空,感天動地。

古代日本有一種風俗:一旦人老了,家裏無以負擔,就把老人扔到山裏,任其死亡。

一天,一個兒子背著母親往山裏走。山高路險,步步艱難。母子沉默無語,艱難地攀行。到了深山林密處,兒子放下了他的母親,轉身想走。其母忽然開口道:兒呀,天就要黑了,這裏山高路險,野獸出沒,我怕你慌張迷路,你背我來的時候,我折了一路的樹枝,你隻要沿著折斷的樹枝走就可以找到家。

這是母親對兒子的愛,這種愛早已寬廣無邊,生命因為母愛而多姿多彩。

滿懷愛心,施愛於人,就是這樣的簡單,正因為其簡單,所以許多人就會不屑一顧,從而喪失了施愛於人的機會,所以它又顯得極其珍貴。

滿懷愛心的人在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會把愛施予他人:一個會心的眼神,一句小小的祝福,一張溫暖的笑靨,一聲真誠的問候……都不時地在體現著一顆顆平凡而真實的愛心。

送人玫瑰,自然會“手留餘香”,以善良的愛心俯仰天地,那便是生命的朝聖。

北大教授說:“給別人以愛心,自己不但不會有損失,反而會收獲更多的愛心。而那種吝嗇於愛,對他人缺乏同情、冷漠無情的人,無異使自己陷於孤獨無助的境地。”人心總是向善的,也是渴望被別人善待的。滿懷愛心地善待別人,別人就會善待我們,甚至一些被人們視為罪犯的惡人,都會被愛心所感化,從而棄惡從善,重新做人。所以說,愛心無敵。

愛人比恨人更快樂

一個人如果心中充滿了愛意,那麼他的情緒一定是溫和的,待人接物總會臉上布滿微笑,心情一定是愉悅和輕鬆的。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中總是有恨,那麼心就會背上恨的沉重負擔,看見什麼都會產生憎惡情緒,當然就沒有快樂可言了。放不下恨意,憤恨就會在心裏不斷膨脹,直到讓自己陷於痛苦的深淵。消除憤恨的最好辦法不是報複,而是愛。愛是解決一切矛盾糾紛的良藥,唯有愛可以化仇恨為友善,化痛苦為快樂,有了愛,才會有無盡的快樂。北大學者說,恨是痛苦之根,愛是快樂之源。從筆畫上看,愛有10畫,恨有9畫,愛比恨多出1畫,愛與恨的結果卻是冰火兩重天。恨能讓人變得憤怒和沉重,愛卻讓人變得輕鬆和快樂,把恨轉為愛,人生就會布滿溫暖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