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學習——博采知識的營養,打造競爭的資本(1)(3 / 3)

王國維所說的第三境界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出自南宋辛棄疾的詞《青玉案》。這是王國維所喻人生的最高境界。意思凡成大事業的人,都必須專心致誌,堅持不懈,不屈不撓,反複追尋、研究,下足功夫,眼界就會豁然開朗,最終使人生功成名就。

王國維的“三種境界”既解讀了他自己取得偉大成就的根源,也提出了隻有堅持終生學習,才能成為學識卓著的人的真知灼見。把終生學習作為一種精神,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的追求,一個人就能從無知到有知,從幼稚到成熟,洗淨鉛華,褪去繁華,遠離浮躁,不僅在學問上大有長進,在為人處世上也會大有長進,那是積極進取的生活方式,那是寬廣平坦的人生道路,那是人生中最為寶貴的為人之道,那是終生學習給人的最高回報,如果學至於此則真正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凡是人生取得偉大成就的人無不投身於終身學習,做到了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毛澤東在北大任圖書管理員期間,一頭紮進了書的海洋,閱讀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曆史、哲學、軍事、邏輯學、自然科學等書籍。1938年8月22日,毛澤東在中央黨校講話時說:“你學到100歲,人家替你做壽,你還是不可能說‘我已經學完了’,因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學一天。你死了,你還是沒有學完,而由你的兒子、孫子、孫子的兒子、孫子的孫子再學下去。照這樣說,人類已經學了多少年呢?據說50萬年,有文明史可考的隻有二三千年而已。以後還要學多少年呢?那可長哉長哉,不知有多少兒孫,一代一代學下去。”在延安時,毛澤東曾說過一句話:年老的也要學習,我如果再過10年死了,那麼就要學9年零359天。

1975年,毛澤東的眼睛施行手術後,視力剛有點恢複,就又兩次重讀《二十四史·晉書》部分,還不時地拿起魯迅的雜文等書閱讀,翻看《考古學報》《曆史研究》《自然辨證法》等。他80多歲時還要學習英語。1976年,他已重病纏身,還要李約琴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來讀。在他逝世前14天,還要《容齋隨筆》來讀。在他的心髒將要停止跳動的前幾個小時,還示意工作人員讀魯迅的書給他聽,當他朦朧地聽到滿意的內容時,“臉上露出微微的笑容”。在毛澤東的藏書中,他親自圈劃批注過的詩詞有1590首,其中詩1180首、詞378首、曲12首、賦20篇,詩人達429位。終身學習的精神成就了毛澤東偉大的一生。

北大教授說:“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終生堅持學習,就會使人不斷進步,使人的性情不斷得以改造,讀書還是最好的美容,“腹有詩書氣自華”。人生中學習越持久,文雅氣質越突出,而且終生學習可以使人養成樂觀、平和的心態,讓人更健康和自信。明朝東魯古認為:“士人三日不讀書,則麵目可憎”;清人吳嘉紀說:“不讀詩書形體陋”;清代學者朱錫綬講:“素食則氣不濁,獨宿則神不濁,默坐則心不濁,讀書則口不濁”。“口不濁”是說人談吐不凡,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談吐不凡是從讀書中得來的,它能增強人的魅力和自信力。

美國學者布特勒曾說:“有一段了不起的碑文,許多人都應該讀一讀:死於三十,埋於六十。”意思是那些後半輩子懶於學習的人,隻飽食終日而無所事事的人,如同行屍走肉,雖生猶死。中國也有一個墓誌銘,說的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死後,家人拿出特別豐厚的錢,請人給寫個墓誌銘,但卻無人問津,其原因是死者一輩子碌碌無為,讀書寫字更是無從談起。最後,他的表弟寫文如下:“吾表兄,人也。年三十而童子試,未受,隨棄文就武,演練場上展一翎,中鼓吏,眾考官怒,逐之出。晚年又習醫術,自擇良方,服之,卒。”這個墓誌銘活脫脫勾畫出了一個不學無術者的形象。

學習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卻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學習無法改變人生的起點,卻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學習的過程就是樹木吸收陽光的過程,就是鳥兒生長翅膀的過程,學習應該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幸福、快樂、精彩、高尚人生的源泉。正如宋朝大思想家朱熹先生所說:“無一人不學,無一事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處不學。”終生學習是一切成功人生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