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學習——博采知識的營養,打造競爭的資本(1)(2 / 3)

北大教授聞一多曾是一位博學多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性格很平和,教學之餘就潛心於博覽群書,成為一位全麵的學者,不僅是一位畫家、篆刻家,還是新月派的中堅詩人,留下了《七子之歌》《爛果》《死水》《紅燭》等不朽詩篇,特別是對學術的研究,達到一種令時人無法超越的博大與精深。自唐詩、楚辭、詩經,一直上溯到遠古神話,他對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許多方麵均有所涉及,從古代到現代,從文化到文學,從古典詩歌到現代詩歌,作為一位學者,他的研究是相當全麵的,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北大著名學者季羨林說他平生唯一的嗜好就是讀書,隻要有書讀,便可以心安神寧,渾身舒暢,而沒有書讀就會抓耳撓腮,夜不能安寢,食不能知味,幾乎時間都停頓了下來,再也無法過活了。少年時代,季羨林讀書為了不受蚊蟲叮咬,就把腿腳伸到裝滿了水的陶罐裏,幾乎把腿腳泡出病來,硬是憑借讀不倦的精神,同時被北大、清華兩所大學錄取。季羨林一生讀書無數,成為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他說:“天下第一等好事,就是讀書……不管你探究的範圍多麼窄狹,多麼專門,隻有在知識廣博的基礎上,你的眼光才能放遠,你的研究才能深入。這樣說已經近於常識,不必再做過多的論證了。我想在這裏強調一點,這就是,我們從事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應該學一點科學技術知識,能夠精通一門自然科學,那就更好。”

曾任北大校長的胡適說:“讀書一要博,二要精,為做一個有用人計,必須要博。”書到用時方恨少,許多書如果在時間充裕的時候沒有讀,錯過了這個時間也許以後一生都不再有重讀的機會。而在你錯過的那本書裏,也許正有對你成功十分有益的方法。任何一本書,哪怕隻看了一眼,都會對你有所幫助。博學而後多才,博學就像一棵正在成長的大樹之根,吸收的水分和營養越多,就越會枝繁葉茂,直到成為頂天立地的棟梁之材。

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

北大的學生都度過了十幾個不間斷的苦學春秋,正是“三更燈火五更天的努力”,換來了考入北大學習的榮耀。但他們知道,考入北大隻是成功邁向人生更輝煌高峰的第一步,學曆有終點,而學習是無止境的。一個北大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考入北大已成曆史,創造未來才是使命。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學習絕不是一時一日的行為,也不是一月一年的行為,而應該是終生行為,正如偉大的作家高爾基所說:‘你如果不想虛度自己的一生,那就要終生學習’”。北大教授告訴學生,學習永遠也沒有止境,隻有不斷擴展知識麵,吸納新知識,才能讓頭腦豐富起來,才能讓人生過得充實,處處沐浴陽光的溫暖。學習就是力量、就是財富、就是希望、就是未來。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美學著作《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而這三種境界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對學習的追求。

王國維所說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出自宋朝晏殊的詞《蝶戀花》,原意是,“我”登上高樓,晚秋的蕭條景象盡收眼底,西風黃葉,山闊水長,在蕭瑟以外卻是另一番景象,目光越遠,景致就越加清遠。王國維引此句可理解為:成就人生大業,必須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俯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沿著這樣的目標前進,才可以達到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學習效果,使頭腦得到豐富,從一無所知邁向知識漸豐,達到第一境界。

王國維所說的第二種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句出自北宋柳永詞《蝶戀花》,原意表達了作者雖然對愛付出了艱辛,但卻無怨無悔。作者也從另一角度說明人生要功成名就,必須付出艱辛努力,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就算人瘦帶寬也不悔。而終身學習也是這樣。終生學習,就要忍受孤獨寂寞,忍受辛苦勞累,拒絕吃喝玩樂帶來的各種誘惑,或在燈下伏案苦讀,或在閑暇之餘不忘溫故知新,或在他人休閑之時仍要做一回學生,進課堂充電,盡管衣帶漸寬,可知識卻不斷豐富,眼界不斷開闊,精神更加飽滿,氣質更加自信,在別人看來雖苦不堪言,自己卻會覺得樂在其中,達到了學習的第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