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包容——海納百川的胸襟,成就大業的氣度(1)(3 / 3)

北大學者講過一個禪師的故事:有個禪師特別喜歡種花養草,於是在寺院的窗前門後種了各種各樣的花草,一年四季,在小寺院裏都可以聞到花香,欣賞到爭奇鬥豔的花朵。所有這些花中,他特別喜歡一盆香氣濃鬱的蘭花,那蘭花不僅四季常開,而且豔而不妖,雅而不俗,香而不烈,這盆蘭花令他愛不釋手。有一天禪師外出雲遊,小和尚一不小心把那盆師父最喜歡的蘭花摔碎了,小和尚知道自己闖了禍,他想師父一定會懲罰他,立時哭了起來,眼睛都哭腫了也沒停下來。師父回來了,見徒弟這樣傷心,就安慰說:“我種養花草隻是為了快樂的,不是為了難過的,更不是為了傷心。”師父的包容終於讓小和尚破啼為笑。

包容者要有淡泊明誌的心境。胸懷包容之心,人就會感覺輕鬆愜意,就會放下煩惱怨恨,就會用理解的心態原諒別人的不尊敬與傷害,從而達到身心平和、心境寬慰的境界。因而心境是人體的健康之源、自強之本、長壽之根。“心境好,病難找。”心境好,人的意誌就是堅強的,就能夠鎮定自若地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的挑戰。但如果心境不好,人體和精神的承受能力就都會很弱,有稍許的不順心就可能食不香,睡不穩,甚至病倒在床上。俗語說得好:刮風下雨老天管,幸福之花自己栽。人體是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應當經常對心境進行自我調試,使自己始終保持包容的心境,用理解的心對待世間萬事萬物。比如家人不開心,就適當給予安慰,讓他們焦躁的情緒平和下來;孩子不高興,不要嚴厲斥責,而要耐心加以引導,消除其心理的陰影。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暖不爭花紅,寒不改綠葉,心平氣和,如此的心境,當然百病不侵,快意江湖了。

曾任北大校長的馬寅初老人生前說過兩句話:“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卷雲舒。”曾在北大任教的梁啟超先生給謝冰心的信中寫到:“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嶽夢中飛。”世上雖滄桑變化,而心如明鏡,博大胸懷,包容萬物,這是一種廣闊無垠的度量。畢業於北大後來獲得美國國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說:“我一輩子做事、做人以杜甫的‘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為浮名絆此身’為準則。”用一種靜觀的態度對待名利、虛名,已然超脫了世俗,贏得了心靈上的安然與平和。這是所有有誌之士追求成功所采取的屢試不爽的心理戰術。

低處修心,高處容人

北大人有一個優良傳統:無論學識多高,知識多麼淵博,職位多麼崇高,他們從來不事張揚,不炫耀,始終保持低調的處世態度,“低處修心,高處容人”,他們把自己放到一個很低的位置上,“一心隻求學問,別無驕奢二心”,在研究學問中修養身心,讓自己保持一念向學的心思,安然平和的心情、簡單平靜的心靈、自然從容的心態以及包容和諧的心境。這種怡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達觀與坦然,正是低處修心、高處容人的體現。

北大學者們說,天下名山皆被僧人占盡,這是因為僧侶為了一心向佛,他們把自己放到了一個很低的位置,克製了所有的欲望,在遠離塵世幹擾的地方,既要遠離登高望遠的山頂,也要遠離紅塵滾滾的山腳,而要找尋深山山凹裏的一方靜土,與泉水為鄰,與野鶴為友,避開塵世的紛擾,讓心感受到平靜帶來的坦然,讓精神沉浸到自然的清新和恬靜之中,進入莊子所說的“虛靜、恬淡、無為”的上佳境界,達到修養身心、悟透真道、容天包地、超脫紅塵的修心效果,“妄念”就在不知不覺中蕩然無存了。的確如此,心平靜下來就會放低自己的心態,強烈的欲望慢慢淡下來,一切都放得下,一切都看得開,一切都可以包容在心胸之中了。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講師曾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道爾在美國哈佛大學畢業後,過關斬將地應聘到一家擁有數千名員工的大公司當職員,一幹就幹了1年多,也沒有被提拔和重用,整天做著平平淡淡的工作,他時常為此感到懊惱和無奈,甚至多次蒙生了辭職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