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不歡迎逞能好強
曆史一再證明,凡是逞能好強的人都是胸無大誌、腹無大才之人,頭腦裏缺少知識的武裝,或者一知半解,隻能靠逞能好強和盛氣淩人來彌補胸腹的空虛。絕大教授教導學生,學必紮紮實實,用必不顯其能。在知識和學識麵前,絕不可以不懂裝懂,不會裝會。知識和學識不是用於逞能好強的武器,而是用於追求成功,實現人生價值的輔助工具。如果把知識和學識用於逞能好強上,到頭來隻能斷送自己的前程和成功之路。北大從來就不歡迎逞能好強的人,而歡迎踏踏實實求學問,有真知灼見而又不顯山不露水的能人。
逞能好強,不甘示弱,把自己表現得比別人更聰明能幹是人的本性,特別是在領導和女人麵前,一些人就會不由自主地逞能於人,沾沾自喜地顯示自己的本事,以便引起別人的重視,並從中撈取些許的讚美和好處,以滿足打壓別人、抬高自己的虛榮心。逞能好強是膚淺的表現,逞能好強的結果是樹敵於人,引起更多人的戒備和防範,甚至成為別人攻擊的對象,實在是得不償失。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屑於玩這種把戲的,並把這種把戲斥為“無聊”。所謂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往往越是性格內斂的人,不張揚、不聲不響、默默無聞,把真本事用於追求人生的成功上,這樣創造出來的成功才更讓人口服心服。
有個北大教授這樣對學生說:“人生不是戰場,不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相互廝殺的戰場。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那位老漁民聖地亞哥有一句名言:‘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人生不是角鬥場,更不是戰場,為什麼不能有一種‘流水不爭先’的大度,非得逞能好強,老是想著勝敗?”在逞能好強的爭鬥中,僅僅暫時地壓製了對方,卻因此失去了做人應有的德行,留下了做人品性不佳的惡名,用一時的痛快換來的是一世的罵名。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文章中說自己運氣不好,命途多難。其實卻是與他喜歡在上司麵前逞能有很大關係。當時,年紀輕輕的他就已經名聲顯赫,唐高宗的幾個兒子都爭相結交他,打算把他請進自己的王府。後來經高宗批準,他進了剛剛被封為沛王的李賢府中,擔任修撰工作,並擔當指導老師和謀士的角色,深得沛王信任。當時皇宮裏盛行鬥雞的遊戲,沛王也是一名酷愛鬥雞的人。他花大價錢養了一隻毛色鮮美、體壯性烈的公雞,多次在比賽中大獲全勝,非常得沛王寵愛。但這隻公雞卻屢屢戰敗於英王李顯的“雞王”之下。英王非常得意,而沛王卻感到很傷麵子。年輕氣盛的王勃,當即產生了創作的衝動,提筆寫就了一篇《檄英王雞》,當場吟頌,博得了眾人的陣陣笑聲。後來被高宗發現,讀後勃然大怒,斥責說:“如此莊重的文體竟然以兒戲出之,表麵是檄雞之文,實則挑撥兄弟不和,如此狂徒豈能留在王府?”於是,下令免去王勃官職,並逐出王府。
古話說“強自取折”。北大教授評價王勃說,王勃的聰明隻能算作小聰明,算不得大聰明。他用這種小聰明去博取主子的歡心,卻沒能想到得罪了大的主子。免去職務算是高宗對他仁愛有加,如果遇上了更為暴烈的皇上,不砍了他的腦袋才怪呢。
沒有人喜歡別人比自己顯得更智慧、更有能力,也沒有人喜歡好為人師的人。而人們喜歡的是處處尊重自己,處處覺得比自己更矮三分,處處尊人為師的人。這樣的人被稱為會辦事、會說話、會處世。而那種搶表現機會、搶別人鏡頭、搶別人話題、搶別人風頭的人,隻能被當作缺少教養、缺少做人品質的魯莽漢,表麵看起來的聰明卻是最拙劣的醜行。
北大學者在評價和珅的作為時,認為和珅非常善於博取主子歡心。他的策略是在主子麵前不逞能,把露臉的機會都留給主子,使主子在身處尷尬時也能立即找到回旋餘地。和珅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了主子的讚賞。應該說,和珅的策略是成功的,在做人方麵確有其獨到的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