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心態——直麵自我的風範,無欲則剛的境界(2)(3 / 3)

是啊,生活就是這樣現實和殘酷。可是也許當我們有一天無意中看到另外一些人的遭遇和不幸的時候,我們才發現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人跟我們的遭遇一樣,甚至比我們還淒慘可憐。

不稱心時的歎息、花開花落的煩惱,生命或許是不夠完善的,生活或許也是不盡如人意的。因為擁有的時候,也許正在失去,而放棄的時候也許又在重新獲得。錯過風,你將收獲雨,錯過春天,你將收獲激情的夏天。用一顆平常的心看待世間得失榮辱,淡然地走自己的路,必然會像汪曾祺一樣,收獲自己的美麗。

真水無香,卻是生命之源;好茶無色,卻能滋養身心;聖人無常,卻能悟透人間萬事。保持一顆平常心,不為名利所擾,靜心做自己想做的事,雖清苦卻終有收獲,何嚐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知足常樂。北大教授沈叢文老先生把生命比作參加一次旅行,真是個好比喻,那麼我們每個人應該在這次旅行中,簡簡單單,輕裝上陣。隨時清理自己的背包,該放棄的就放棄,該保留的就保留,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自在,讓這次旅途更有意思一些。

強爭不如善讓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強手與強手相爭,最終的結果大都是兩敗俱傷。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競爭伴隨著人的存在而存在,伴隨著人的消亡而消亡。北大不是世外桃園,北大的競爭與別處的競爭相比一點也不遜色,甚至更加激烈,因為北大的學生都是強者,強者與強者的競爭更加慘烈,雖然在學業的競爭不是驚心動魄的你死我活的爭鬥,但其中的氣氛卻足以令人窒息。

北大學者深知北大是個競爭更為激烈的地方,是時刻都在優勝劣汰的不平靜的“角鬥場”。因而北大的學者們十分推崇老子“不爭”之道,用老子“不爭”的思想教導學生要善於尋找製勝之道,學者們不是讓學生在競爭中自甘失敗,而是讓他們了解、運用和掌握這門處世的藝術,最終得到“不爭而善勝”的結果。

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這是老子的一貫理念。效法道、效法天道,也就是效法自然規律的法則,從而“不爭而善勝”。保衛者教人像水一樣,“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它讓人用“以退為進、以曲對直、以不爭對競爭、以靜止對運動、以柔軟對剛強”等智慧與方法來處置競爭,讓競爭而勝變為不爭而勝。

根據老子的不爭思想,北大學者向學生們講述了清朝錢泳在其《履園叢話》中寫到的一個故事。

當年北京城裏有一個特別出名的裁縫,別人的裁縫店冷冷清清,而他的裁縫店卻總是紅紅火火。原來他替人家做衣服總是問東問西的,幾乎所有的細節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

他先要仔仔細細地看清做衣服人的相貌,再丈量尺寸。當然其他裁縫也都做這樣的事情。

接下來還要問年齡。但這還不夠,裁縫還要追問做衣人有什麼性情。這是很令人奇怪的,為什麼要問人的性情、性格?這個裁縫太囉唆了,剛去做衣服的人總是難解其意的。

可是,這也還不夠。如果他在詢問中得知你是舉人,那他就又要纏住不放了,甚至於連什麼時候中的舉都要詢問得清楚。

人們都特別奇怪,而且厭煩這樣的詢問。因為想不通,就問他:為什麼要問那麼多與做衣服無關的問題?

裁縫回答說:“胖的人,腰要寬;瘦的人,腰要窄。”

這樣的回答跟沒說一樣,純粹是所問非所答。這個道理人人明白。

而後裁縫又慢條斯理地說:“性格急的或年齡小的人,衣服要短一點;性子慢的或年齡長的人,衣服就要長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