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那些揮金如土的大款,比起那些一擲千金的富豪,黃少英也許還算不上成功,但相對於掙紮在尋求工作路上的學子們而言,她卻是一名成功者。她靠著縝密思考的習慣,找到了發揮自己本領的舞台。失敗一定有原因,成功必然有方法。失敗的原因就是缺少縝密思考的能力,成功的方法就是掌握縝密思考習慣。
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榮耀和卑怯,不是別人強加給予的,而是自身思考使然,是自己造成的。同樣,他的苦難與幸福也是自身造成的。要改變這一切隻能依靠自己,旁人無能為力。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是他如果繼續像以前一樣思考,那麼他就永遠不會改變,他的境遇也不會有任何變化。一切成就,無論是在商業領域、學術領域還是精神領域,都是起源於正確的、縝密的思考,受相同法則的支配,擁有相同的方法,唯一的區別就在於它們思考的起點不同。
卓越的成功者都是縝密思考的典範。特立獨行而不隨波逐流,首先需要有不同於大流的思考方式。思考到什麼程度,就會有什麼程度的成功。不想成功的人,就不需要進行縝密思考;想大有作為的人,必須養成縝密思考的習慣,並做出巨大的努力。
不會選擇是因為不會思考
每一個考進北大的人是因為他們在選擇的時候,正確地評估了自己的能力,他們對自己的優勢進行了全麵的思考,對自己的不足也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做出正確思考的同時他們在高考的競爭中發揮了自己的長處,使自己成功邁進了北大校門。
人生誰也不能避免選擇這個課題。就算是最簡單的吃飯問題,我們都要進行選擇,比如一日三餐我們都吃什麼,是吃粗米還是吃細糧,是吃白菜還是吃土豆,是吃餅還是吃米飯,是吃炒菜還是吃燉菜等等。選擇得合理,就會對身體健康有益,選擇得不合理,就會無益於身體健康,甚至於有害於身體。這個選擇的過程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不會思考自然也就無從選擇,無從選擇當然就不能做出最合理的膳食。人生就是這樣,無時無刻不麵臨著選擇。
北大教授對學生說:“選擇是人生的主題,就像我們每天走過的路程一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對了路就容易獲得成功;相反,選錯了路,就會離成功越來越遠。”毫無疑問,選擇的前提就是思考,不會思考或者盲目思考的人,必然是不會選擇的人,這樣的人所選擇的道路也十之八九會發生偏差,以至於與成功無緣。會選擇的人首先懂得思考的奧妙,用思考的目光尋找到了成功之路和理想之門,以至於創造出不平凡的人生業績。
北大社會學教授給學生講過一個很耐人尋味的故事:20世紀50年代,羅伯特·拉尼住在紐約黑人聚居的哈萊姆區。1958年,當羅伯特的第7個兒子降生後,他高興地為兒子取名叫“成功者·拉尼”,希望兒子今後事事順利。兩年後,妻子又為羅伯特生下了第8個兒子。此時,羅伯特很厭煩給子女取名字,就隨口為這個兒子取名為“失敗者·拉尼”。
失敗者·拉尼出生後不久,父親羅伯特就去世了。然而羅伯特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兩個兒子的人生軌跡恰好和他們的名字相反——盡管拉尼兄弟兩人在相同的環境中長大,失敗者·拉尼從小處處成功,成功者·拉尼卻處處失敗。
失敗者·拉尼在學校裏因為成績優異,成了一名明星學生和體育尖子,順利地拿到獎學金,並考上了賓夕法尼亞州名牌大學拉費耶特學院。大學畢業後,他又加入了軍隊,成為一名高級軍官。如今,失敗者·.拉尼是紐約南布朗克斯區的一名偵探,事業有成。
然而,成功者·拉尼的人生完全是另一條道路。據悉,他至少有31次被逮捕的記錄,2002年,他甚至因盜竊汽車而被判監禁兩年。如今,49歲的他住在紐約平民區的一個流浪者收容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