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
朋友之交,貴積漸以相孚,而動怨知己之罕覯。
——曾國藩筆記
蓋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標榜以盜虛名,是大損也。
——曾國藩書信
人要為善,先要明善始得。
——曾國藩家書
輕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輕信。
——曾國藩書信
精明也要十分,隻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為愚也。
——曾國藩書信
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淩人,預想他日人亦以盛氣淩我之身,或淩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荊棘少矣。
——曾國藩書信
天之待我甚厚,我愧對天;君之待我過優,我愧對君;父母之待我過慈,我愧對父母;兄弟之待我過愛,我愧對兄弟;朋友之待我過重,我愧對朋友,便覺處處皆有善氣相逢。
——曾國藩家書
贈人之舉,今若不為,後必悔之。
——曾國藩家書
忍耐與退讓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則不屈於物,忍劇則不擾於事,忍撓則不折於勢,忍窮則不苟於進,故曰,必有忍乃有濟。
——曾國藩書信
日慎一日,以求其事之濟,一懷焦憤之念,則恐無成耳。千萬忍耐,“久而敬之”四字,不特處朋友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
——曾國藩家書
知天之長而吾所曆者短,則遇尤患橫逆之來,當小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
——曾國藩家書
士有三不鬥:毋與君子鬥名,毋與小人鬥利,毋與天地鬥巧。
——曾國藩書信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濟。蓋容則恕人,忍則耐事。
——曾國藩家書
人無賢愚,遇凶皆知自悔,悔則可免於災戾,故曰震無咎者存乎悔,動心忍性,斯大任之基,側身修行,乃中興之本。自古成大業者,未有不自困心橫慮覺悟知非而來者也。
——曾國藩書信
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
——曾國藩家書
甘讓君子其誌卑,不讓小人其量淺。
——曾國藩日記
寬容與大度
所謂小人者,識見小耳,度量小耳。
——曾國藩筆記
忠於謀人,過輒忘之,彼德我,吾安焉,彼不德我,吾安焉。
——曾國藩筆記
立身之道,內剛外柔;肥家之道,上遜下順。
——曾國藩日記
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於我,我當以所餘補人之不足;君子之處嗇境,亦兢兢焉常覺天之厚於我——非果厚也。
——曾國藩日記
人必虛中,不著一物,而後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一物,心中別有私見,不敢告人,而後造偽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著私物,又保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
——曾國藩家書
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
——曾國藩自箴聯
人若一味見人不是,則到處可憎,終日落嗔。
——曾國藩家書
處事與審機
審機審勢,猶在其後,第一先貴審力。審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實工夫。
——曾國藩書信
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則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則失難。存心君子,自得之體驗中耳。
——曾國藩家書
天下之事,有其功必有其效,功未至而求效之遽臻,則妄矣。未施敬於民,而欲民之敬我;未施信於民,而欲民之信我;鹵莽而耕,滅裂而耘,而欲收豐穰十倍之利,此必不得之數也。
——曾國藩筆記
我輩辦事,成敗聽之於天,毀譽聽之於人,惟在己之規模氣象,則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曰:“不隨眾人之喜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