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學會無所謂一點,你會活得更大度(1)(1 / 3)

什麼是大度?作家馮驥才在《讀人》中說:“有的人,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願意把傘借給你,而下雨的時候,他卻打傘悄悄地先走了。你讀他時,千萬別埋怨他。因為他自己不願意被雨淋著(況且是人家的傘),也不願意分擔別人的困難,你能說什麼呢?還是自己常備一把傘吧。”“千萬別埋怨”、“你能說什麼呢”,這樣對待別人的態度就是大度。大度就是把別人對自己的無助甚至傷害看作是無所謂的豁達胸懷。無所謂的心態釋放了對別人的不滿、積怨,收斂了自我主義的私欲。因為無所謂,所以對他人對社會要求的就越少,心胸則越大度。

或喜或憂都隻當風飄過

福將至,不要喜不自勝;禍將至,不要悲痛欲絕。隻要我們能夠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自會贏得一個廣闊的心靈空間,過一個快樂的人生。

有個商人發了一筆小財,他高興得不得了,於是逢人便說起自己賺了多少的錢,可是後來他又十分後悔,怕自己把這件事說出去後,有人去偷他的錢,所以他每日擔心,每夜難以入睡。於是他就在牆角處挖了一個洞把金子放在那裏,而且每天都要看一次。由於他總要去那裏,漸漸地引起了別人的注意,終於趁他不備偷走了金子。發現金子被人偷光了,於是他放聲大哭起來。鄰居見他如此難過,就紛紛地安慰他說:“金子埋在那裏不用,和石頭沒有什麼區別,這樣吧,你再埋一塊石頭在那裏,拿它當金子不就行了嗎?”

聽了鄰居的開導,這位商人坐下來仔細想了想,終於想開了,金子丟了,人家也不會送回來的,與其坐著痛哭,不如重新再賺。於是,這位商人才停住了哭聲。

麵對得失就應當有一個正常、豁達的態度,既不要在得到時喜不自勝,也不能在失去時悲痛欲絕。能夠正視得失,對你的人生幸福很有幫助。

人的一生,失去了金錢,會有再來的時候;而失去了人格與道德,卻極不容易恢複。

生活猶如萬花筒,喜怒哀樂與酸甜苦辣是相依相隨的,無須過於在意。重要的是做到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得與失在我們的心中,其實隻有一絲之隔,我們意以為得,就是得意;意以為失,就是失意。人生最大的得意與失意,其實都是由我們自己來左右的。

得與失是天平的兩端,要想有好的結果其實很簡單,就看我們如何往上放砝碼了。

能將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便可寬心自如地對待周遭的人與事,時時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才是聰明的選擇。

我們要盡可能做到: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得與失,都付笑談中。有了如此輕盈的心態,我們就不會為人生的得失而苦惱,這才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

有專家做過這樣一個調查,假如你生命隻剩下七天,那麼你將如何安排?和誰共度?多半的回答是:

“如果我隻剩七天,我會告訴我心愛的人我對他的愛。”

“如果我隻能活七天,我要坐在海邊,欣賞夕陽……”

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做些使生命更完整的事,而且也都意識到這件事的迫切。那麼,還等什麼呢?為什麼要等到隻剩下“最後”七天才願意去做這些事?為什麼不現在就去做呢?

得與失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得即是失,失即是得,麵對得失,我們要以“得而不喜,失之不憂”的精神來對待,凡事想開些,想得豁達些,我們生活的就會更寬舒一些。

無所謂其出身,有才則用

要做到用賢不避仇,必須要有廣闊的胸懷,要有容人之量。晉代人陳壽說“苟得其人,雖仇必舉。”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稱霸的故事,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襄公被殺。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當時在魯國;一個叫公子小白,當時在莒國。兩個人身邊都有個師傅,公子糾的師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兩個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都急著要回齊國爭奪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齊國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馬攔截他。管仲拉弓搭箭,對準小白射去。隻見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裏。

管仲以為小白已經死了,就不慌不忙護送公子糾回到齊國去。

怎知公子小白是詐死,等到公子糾和管仲進入齊國國境,小白和鮑叔牙早已抄小道搶先回到了國都臨淄,小白當上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以後,即發令要殺公子糾,並把管仲送回齊國辦罪。管仲被關在囚車裏送到齊國,鮑叔牙立即向齊桓公推薦管仲,齊桓公氣憤地說:“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還能用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