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學會無所謂一點,你會活得更隨和(2)(2 / 2)

大將郭威沒有居功自傲,反而將功名歸於大家,這實在是低調處世的典範。這不僅免遭朝廷上下的嫉妒,而且在朝廷中留下了好名聲。人際交往中的真誠不等於雙方直接簡單、毫無保留地相互袒露,它要求我們本著善意和理性,把那些真正有益於對方的東西係上美麗的紅絲帶送給對方。

人們都有這樣的觀點,我自己就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世界繞著我轉。比如,我們把一次郊遊時拍攝的一張照片拿給你看,你的眼睛首先往哪裏看呢?當然是你自己,為什麼呢?因為你最感興趣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別人,這並不是批評,隻是一種實際情況,人對自己大凡都是如此。如果一味從你的觀點來看,其他人的感覺會好嗎?

我們每個人都有吸引他人注意力的心理需要,就好比自我中心意識的思想在發話:“快來看我啊,多麼與眾不同!我的故事比你的精彩。”心裏的這個聲音也許不會說出來,但心裏卻堅信著“我的成就就是比你的重要”。是啊,人人渴望自己被關注、被傾聽、被景仰、被認為不同凡響,而且通常是跟另外一個人比較而言。這種意識驅使著我們經常打斷別人的談話或總是迫不及待地要發言,以便將周圍人注意的中心引到自己身上。想想看,這在無形中卻敗了別人的興致,從而疏遠了自己與他人,真是對誰都沒有好處。

雖然我們積習一時難以根除,但想想擁有這種把光環讓給他人的自信,將是多麼令人愉快的好事,更何況做到這一點無需麵對艱難困苦,你需要的隻是勇氣和毅力以及一點點謙虛而已。不要故弄玄虛:“你猜我今天幹了什麼?”靜下心來認真地傾聽,你隻需要說:“這真棒!”或是“後來呢?”這就夠了。這樣,與你交談的人更會感到和你談得來。而且,你是聽得如此專心,他會心生感激的。於是,你變得可愛起來,別人下次還願找你聊,你越來越受歡迎了,因為你和藹可親,善解人意。

當你克服了愛搶風頭的習慣時,你就會跳出需要別人關注的消極心態,轉而擁有一種慷慨地把光環讓給他人的自信。你不會因此而失去什麼,相反,你的成熟美自然地昭示著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度,一種並不張揚的高度,你的內心就會升起一股奇妙的平靜感。

把光環讓給別人是一種低調處世的謀略。例如,一位領導能夠把光環讓給下屬,非旦不會失去光環,反而會更加增加光環的亮度,而且還將成倍地調動下屬的工作積極性,使下屬更加尊敬你,更加努力地去工作。

但行好事不問前程

中國的古文獻《名賢集》中有這樣的句子,“善欲人知,不是真善”,這對人的心理分析可謂是入木三分,真正做善事的人是不圖回報的,而且他也不在乎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隻要是好事,就盡力為之。

陳女士認為自己太倒黴了,總是遇上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先說她的先生,先生是搞科研的,為了工作常常是廢寢忘食,像照顧老人、孩子什麼的家務活半點兒也指望不上他。為了支持先生的工作,陳女士一狠心,就把工作辭了,回到家裏當了個全職主婦。這個犧牲夠偉大的吧,但先生卻似乎一點也沒有被感動,還反過來指責陳女士越來越俗氣了。另外,與她們住同一單元的小兩口就是由陳女士充當的紅娘,時常小兩口鬧點矛盾也是陳女士前去做說服人。兩家父母鬧意見還是她勸解開的,結果呢,這對小夫妻沒事的時候就把陳女士丟在一邊。陳女士一想起這事兒,就氣不打一處來,但更可氣的還在後頭呢。今年春天的時候,丈夫的一個遠親的孩子要跨學區轉學,因為知道陳女士有點門路,所以就千求萬請的,礙於情麵陳女士隻好披掛上陣,沒想到接收學校的管理太嚴格,陳女士費盡千辛萬苦,求爺爺、告奶奶地折騰了幾天,事情也沒辦妥;而那位親戚一聽事兒沒辦成,臉立刻拉了下來,對陳女士的苦心沒有半句感謝。不僅如此,那位親戚還到處說陳女士虛情假意,不地道。陳女士不但沒得到感激,還落了一身不是,她這一氣就病了一場。病好後,她逢人就說:“現在的人都是狼心狗肺。以後啊就自己管自己,別人的事兒啊我再也不跟著瞎忙了!”

陳女士的委屈確實可以理解,她熱情地付出,熱心地幫助別人,但她的努力似乎都白費了,她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感恩。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再想一下,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在仰賴著他人的奉獻,那麼,在抱怨別人不知感恩的時候,我們向幫助過自己的人表達感激之情了嗎?陳女士如果仔細想一下就會知道,生活中也曾有許多人曾經給過她無私的幫助,隻是她忘記了這一點。

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過我任何東西!”不論是窮人或富人,他的靈魂一定是貧乏的。人們總是這樣,對怨恨十分敏感,對恩義卻感覺遲鈍,所以下一次當你要怨恨別人的忘恩負義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做好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