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老狐狸認為,人應該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有位皇帝,本來也不適合做皇帝,但是他卻偏偏在陰錯陽差中做了皇帝,最後才發現自己最喜歡做的居然是和尚,於是又去出家,但是這個時候已經不可能了。正是這種在政治上沒有太大的作為,做和尚又做不得的矛盾之中,他被別人結束了生命。這個人就是南北朝時期梁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
蕭衍生於公元464年,南朝齊的大將,後來手握兵權,逼迫齊國皇帝“禪讓”了帝位,建立了梁。
蕭衍的父親名叫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曾經做過衛尉等高官。蕭順之十分注重對蕭衍的培養,蕭衍也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望,他不但為人十分聰明,而且特別喜歡讀書,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博學多才,在文學方麵更是造詣非凡。因為家族背景,蕭衍很快就當了官,而且一當官就直接在衛將軍王儉手下。王儉比較注重人才,他看到年輕的蕭衍很有才華,而且言談舉止和別人很不一樣,尤其出眾,很快就提拔蕭衍做了戶曹屬官。這時的蕭衍不但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且辦事果斷機敏,同時還注意和周圍的人搞好關係,不久王儉就提拔他當了參軍。就在他仕途一帆風順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遵從當時的孝道,他回家去守喪三年。三年後,蕭衍複官。
齊武帝去世後,新皇帝即位。但是這個新皇帝可能是因為富貴太久了,毫無鬥誌,隻知道天天吃喝玩樂,從來就沒有把心思放在政務上,大臣一片忠心,對他進行規勸,但他從來就不聽從。此時,掌握朝中大權的蕭鸞特別生氣,於是他果斷地聯合眾人將新皇帝廢掉,另立皇帝,這樣朝中大權便掌握在他的手中。三個月後,大概是他覺得有什麼不如意,索性自己就做起了皇帝來,他便是齊明帝。齊明帝蕭鸞對蕭衍也十分重用,總是不忘提拔他。然而齊明帝蕭鸞隻在位五年就病死了,他把帝位傳給他的兒子寶卷。殊不知,這個寶卷治國無術,且為人還特別殘忍,他一當上皇帝就殺掉了很多大臣,即使是對一些功臣他也絲毫不知道愛護,總是編織一個理由來妄加殺戮。在這個時候,蕭衍開始和這個昏庸的皇帝對立起來,他聯絡了很多掌握實權的官員,共同廢掉了寶卷,最終擁戴和帝。而他從此以後也掌握了朝中大權,升任大司馬。
過了不久,蕭衍就動用自己的權勢,逼迫和帝禪位給他。做了皇帝之後的蕭衍,初期時,政績是非常顯著的。蕭衍十分注重從曆史中吸取教訓,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對政務很是勤勉,是個勤政的皇帝,很少有疏忽怠慢的時候。不僅如此,他還廣開言路,對人才很是尊重,也力爭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他要求官員必須注重官吏的選拔,同時還要求地方的長官清廉。當然,蕭衍本人是可以作表率的,他的節儉在曆代皇帝中也是出了名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節儉勤政的皇帝,他雖然逼迫和帝禪讓帝位,但是在他的心裏,他還是特別希望能夠做個和尚。公元527年,這個向往做和尚的皇帝來到了同泰寺,在這個寺廟裏,他把國事全部拋開,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為了更好地實現他心中的宏願,他甚至將當年的年號改為大通,並逐漸開始不近女色,也不吃葷。蕭衍不但自己是這樣做的,而且還特別要求全國都來效仿。自從他皈依佛祖以後,就選擇吃素,連祭祀宗廟,也從來不用豬牛羊,而直接用蔬菜代替,在他看來,神靈是吃素的。這個身逢亂世的皇帝沒有想到繼續勵精圖治,為百姓造福,而是試圖出家當和尚。蕭衍幾次入寺做和尚,後來都是大臣們捐獻財物將他贖了出來。蕭衍對佛教理論研究得十分透徹,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他沒有精力再理朝政,朝政昏暗就可想而知。到了老年,蕭衍特別剛愎自用,建了很多佛寺,也從來不聽從大臣的勸諫,最後他被叛臣圍困,在饑餓中悲慘地死去。
人一定要學會做自己,做最想做的那個自己,而且一旦目標確定,就要有一種認真精神,把這個自己做好。
南唐後主李煜是南唐國君李璟的第六個兒子,他在位時間十五年,但是這十五年間,他隻是一味地苟安而不圖進取,到最後,做了亡國之君。當了亡國之君後,沒有過多久,就被毒死,隻活了四十二歲。
作為一代詞宗,李煜是當之無愧的。他所創作的詞,直到今天還備受人們的推崇。大家評價他的詞是直抒胸臆,感情真切,純任自然。如果不是一個國君,他應該是一個十分瀟灑、俊逸的文學家。然而遺憾的是,他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為什麼是他當了皇帝,而不是別人?主要是他的父親對他格外喜歡。李煜長得與眾不同,他有一隻眼睛是重瞳,據說有個很靈的相麵人給他看了相貌,說他很有富貴相,因此,他的父親對他期望很高。不僅如此,李煜自身多才多藝,不但文章寫得十分出眾,而且在書法和繪畫方麵也頗受讚譽,加上他為人很是厚道,因此備受他父親的喜愛。
其實公允地說,在李煜繼位的前幾年,這個國家的國勢就已經開始衰落,他的父親在後周強大的攻勢麵前,不得不一再退讓,最後將江北領土割讓給了後周,而南唐和後周就隔著長江對峙。南唐也就依靠著長江天險保障自身的安全。但是南唐在五代十國中是最為富庶的一個國家,還是有實力和後周抗衡的,或許還有後發優勢。然而,在這種後周不斷發展強大,南唐一直走下坡路的關鍵時刻,父親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兒子做了皇帝,從此,把南唐的命運交到了一個根本就不適合也不想當皇帝的年輕人手上。父親或許還以為是為自己的兒子著想,實際上卻是害了他。
毋庸諱言,本質上李煜是個文人,一個很有才華的詞人,他很有情調,而且對排場也十分考究,在書法、繪畫和文章上都有很深的造詣。但就是這樣一個十分優秀的文人,在天下人人垂涎的皇帝寶座上一籌莫展,在那樣的亂世中,他沒有周世宗豪氣衝天和統一天下的壯誌。在他的國家日漸衰落時,他居然對軍事提不起任何興趣。比如他的大將林仁肇就曾經主動請纓,願意領兵幾萬人北上,去收複南唐的失地。為了避免宋朝廷對李煜橫加指責,林仁肇甚至為李煜擬好了開脫的理由:隻要林仁肇一起兵,李煜就向外發布消息說林仁肇叛變。這樣如果能夠成功,得利的是國家,如果失敗了,到時候也隻需要殺了他的全家,而李煜顯然沒有必要為此承擔任何責任。即使是大臣這樣周全的安排,這位文人皇帝也沒有同意。在他看來,要想國家保全,就隻有念佛,但這個是沒有用的,他估計也意識到了,於是整天醉生夢死,做些文人的填詞遊戲,束手待斃,等候國家滅亡的那一天。後來,在強大的宋朝麵前,李煜借酒澆愁,聽任國家的衰亡。不久,國家就滅亡了,李煜也做了亡國之君。七夕的晚上,李煜心情鬱悶到了極點,於是他讓歌妓奏樂,聲音很大。有人告訴了宋太宗,太宗十分生氣,又聽說李煜在《虞美人》中對故國很是懷念,更加惱怒,當天晚上,他就派人給李煜送去了毒藥。李煜死的時候才四十二歲,這個年齡應該是一個詞人大放光彩的年齡。
如果李煜不是國君,隻是出生在富貴人家,或許李煜能夠在人世間逍遙自由,將他的詞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可惜的是他偏偏是個帝王。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最擅長做的事情,也應該去做自己最擅長做的事情,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人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人。雖然現在社會每一個人都承擔很大的壓力,家人也對自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這和做自己最想做的人並沒有任何矛盾。
曾經有一個畢業於名校的碩士生,學識淵博,也很有思想和頭腦,他最擅長於教書,對此自己明白,別人也提醒過他。然而他想鍛煉一下自己,於是選擇到某家報社去做業務,從廣告業務員做起。很明顯他並不適合做廣告業務,但為了鍛煉自己,他願意這樣去做。開始做業務時還有一些新鮮,也學到了很多東西,雖然業績並不算太好,但卻比起其他新人要強。但最後業務越做越艱難,他也不得不離開業務崗位,因為他覺得這裏並不適合他,而且他覺得自己鍛煉得已經夠了,不需要再做過多的改變,否則就不是自己了。
這個碩士生所遇到的問題也是很多人遇到的問題:如果自己在做著一份並不適合的工作,出路隻有兩條:一條是改變自己,不斷適應社會,將這種事情變成自己擅長做的;一條是離開這樣的工作崗位,去尋找自己比較適合的崗位。後一條更長遠,更有遠見,但要經曆一個陣痛期。不要把自己想象成為天才,每個人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