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橋(1 / 2)

雖然現在的時間已經是臨近晚飯了,但是不知道是這個簽售活動還沒有開始還是真的人氣爆棚,居然現場擠得水泄不通,而且是要先買書才有資格進現場排隊。

葉仁帶著梁露到了賣海報上的書的地方,書店裏整整五排貨架上都擺滿了書。葉仁從貨架上拿了一本書出來翻了起來,葉仁很想知道外麵橫幅上說的這是本“自傳體小說”,那作者到底都寫了一些什麼。

梁露卻還在關注著書店裏到處都掛著的吊旗和裝飾物,梁露還沒有看清楚隨處可見的海報上都寫了些什麼。

梁露還沒有接受過特種部隊更深一層次的訓練,對於環境事物的閱讀速度完全比不上接受過無意識記憶的梁露。

這個作者還真的和葉仁是朋友,而且是很多年的老朋友。

在梁露四處打量的時候,葉仁已經從書架上抽出了一本書翻了起來。

“我不再去想象那些美好的東西,但從不放棄對生活的要求,舒適地活著成了對人生唯一的眷戀。像是把自己設定在黑暗的地方,而那地方總有微弱的光。”

書的開篇就這樣寫道。

這句話讓葉仁看得莫名地心酸,葉仁看到了一個失意的人內心最深處最卑微的僅存的一點點樂觀,對生活的最後的堅守。

“文化人就是有文化。”葉仁在心裏念了一句。

當然葉仁不是說這句話到底有多深奧,而是純粹在說這句話寫得確實看起來就讓人感覺到傷感。

這句話要是改成葉仁來說,那葉仁一定會說:“哪怕全世界都已經拋棄了我,孤獨到底,我也要自己讓自己活得好。”

但是葉仁這麼說顯得多丟份?

“《悲觀的樂觀主義》,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啊?”梁露對葉仁說道,“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你還是太年輕了,也是你的童年沒有她那樣的經曆,所以你看不懂。”葉仁對梁露說道。

梁露被葉仁這麼一說反而更加理解不了了。

“這說的是一種人,他們因為一些事情而對未來失去了希望,不再願意去追求什麼,但是又不甘心就此了結一生,於是變得不再憧憬著美好的事物,學會了逆來順受,用‘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來自我消解,卻對於自己能夠掌控的一切無比的固執,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願意為了外在因素而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因為他們偏執的認為生活已經如此艱難,孤苦伶仃,自己倘若還讓自己活得難受,那生活就真的沒有了意義。讓自己的日子舒坦順心就成了無盡悲觀當中唯一的樂觀主義。”葉仁對梁露說道。

梁露搖了搖頭,還是理解不了怎麼會有這樣的一種人。

其實就像是那句話,“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一個人在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去積極追求去拚搏之後換來的卻隻有失望,失望和失望,他就會明白“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這是一種更高一層的境界,終於學會了超然。

“她從來不是一個活在激情裏的人,也似乎沒有體驗激情的渴望,或是她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在自己的世界裏體驗了這一切。”

葉仁合上書,自言自語了一句,就往交錢的地方去了。

想想戈聖潔的書出版的時候,特種部隊這幫人不但一本沒買,反而讓戈聖潔倒貼錢一人送了一本。但是這個朋友的書,葉仁是一定要買的。因為盡管兩個人已經分開了許多個年頭,但是當讀完第一頁葉仁就已經知道,他的這個朋友究竟是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才寫出了這本書,所以這本書一定要買。而且葉仁也知道,這麼些年,他的這個朋友過得到底是有多麼的艱難。

而在此時葉仁也不可遏製地想到了他讀書時候的兩個晚上。

在一個晚上,葉仁認識了一個人。

在另一個晚上,也認清了另一個人。

這些故事都已經時隔多年,其中的晦澀現在看來有多少有些矯情,葉仁並不想再去評價。然而恐怕葉仁自己也沒有發現,當自己有這樣的想法的時候,其實自己就已經是一個悲觀的樂觀主義者,依然有著向前的動力,為了自己身上的綠軍裝,但卻不願意再回頭看看來時的路。

就像這本書的結尾寫的那樣“因為對過往的恐懼,所以選擇了未來的平凡。想想那些離你而去的人,終於不再怕一個人走夜路。”

曾經那些我們傾盡全力付出想要博取回報的東西,終於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它們真的一文不值,並沒有什麼大不了。隻是我們也不再願意付出,因為我們知道或許還會和以前那樣讓我們感到傷心難過,所以選擇就這樣吧,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過自己的生活,吃飽穿暖,畢竟無人問津,畢竟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