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你先好好想一想我剛才所說的話,我希望你能爭取個好的態度。”
淩霄恰到好處的停止了審訊,衝著雷火眨了眨眼睛。
兩人一前一後出了審訊室的門,來到前院的一個辦公室裏。
淩霄急切得問道:“雷隊,怎麼樣?發現什麼沒有,我看孫青林有點頂不住了。”
雷火說道:“小蕭,這家夥確實是有點慌了,不過依我看離最後的崩潰還差那麼一點火候。”
淩霄有些失望的歎了口氣說道:“可惜我們手裏沒有子彈了,再想進一步真有點難。雷隊,你那有什麼發現沒有?”
雷火答道:“是啊,無知者無畏,孫青林不一定明白什麼是dna鑒定,也就不是那麼擔心什麼鑒定結論,反正最後是一概不知。
不過剛才審訊孫青林的時候,我還是有所收獲的。”
這時甄燕也到了跟前,在一旁饒有興趣的聽雷火他們說話。
雷火清了清嗓子說道:“剛才在審訊孫青林的時候,他起碼有三處地方是在明顯說謊。
第一:當問他最後一次見潘蘭花的具體地點?他回答是半夜在潘蘭花的家。
第二:是問他孫紅軍是什麼時候離開的家?他回答是四五天前。
第三:就是問他見潘蘭花的時間是在7月26之前還是之後?他回答是在此之前。
這些答案本身並沒有什麼明顯的漏洞,但是孫青林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都有一個特點和相同的動作,盡管很細微,但如果我們有現場錄像的話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什麼特點?什麼動作?說的挺神秘的。”
甄燕嘴上問著,其實對自己的隊長雷火微表情和微動作的見地在過去審訊的時候,就已經早有了領教。
雷火微微一笑說道:“看起來神秘,聽起來神奇,其實說透了道理卻是非常簡單。我們從小到大很多時候都在用。
就是淩霄在問問題的時候,孫青林眼睛是目不轉睛的盯著雷隊長看的,而且還不停的眨眼。
這是我說的那個特點。
另外說的動作就是,孫青林在回答問題的時候看似在思考回憶,其實他的眼珠都在轉向右上方。”
甄燕笑道:“轉向右上方,這是否說明孫青林就是在撒謊呢?”
雷火看了看淩蕭,又看了看甄燕說道:“是的,就是說明孫青林就是在對我們在撒謊。
至於為什麼?那我就給二位簡單解釋一下。
我看過的國外的一些資料,上麵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最常說謊的人,當他的大腦轉換成說謊模式時,也會有下意識的信號可以被抓住。
所謂測謊原理就是如此,並不一定都要借助儀器。當然儀器得到的數據更加客觀準確。我們普通人不用儀器其實也可以很輕易的捕捉到說謊者的信息。
首先說謊者不敢看你的眼睛―――我們都知道這句話。
每個人都記得小時候媽媽的批評:‘你肯定又撒謊了―――我知道,因為你不敢看我的眼睛。’這教會我們從很小起就知道說謊者不敢看眼睛,所以我們學會了反其道而行之以避免被發覺。
因此自認為高明的說謊者會加倍專注地盯著你的眼睛,瞳孔膨脹。實際上,說謊者在看你的時候,因為注意力太集中,眼球開始幹燥,這會讓他們更多地眨眼,這也由此泄露了致命的信息。
另外就是眼睛的轉動,人的眼球轉動表明他們的大腦在工作。
當大腦正在“構築”一個聲音或圖像時(換句話說,如果他們在撒謊),他們眼球的運動方向是右上方。
而如果人們在試圖記起真實發生過的事情的時候,他們會向左上方看。
這種“眼球運動”是一種反射動作,除非受過嚴格訓練,否則是假裝不來的。
因此當大腦回憶真實存在的事情時,眼睛會先向上、再向左轉動。而如果去虛構一個畫麵(即說謊話時),眼球的運動恰恰相反。會先向上、再向右轉動。
所以,如果想知道一個人是否說謊,我們可以問一些必須要回憶才能想起來的細節,然後觀察他的眼睛,看看他的眼睛是如何表現的就可以了。
就像我們剛才做的一樣,因此我可以判斷孫青林起碼在那三個問題上是說謊了。”
“所以,”雷火用略帶總結性的語氣說道:“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那三個問題。
那就是孫青林最後一次見潘蘭花絕對不是半夜在潘蘭花的家;孫紅軍也肯定不是在四五天前離開的家;孫青林最後一次見潘蘭花肯定不是在7月26之前,而是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