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不僅需要個體的勇氣,還要有良好的客觀環境。浙江各級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默契配合和良性互動,為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圍。上世紀80年代初中期,溫州和台州的農民發揚當地農村合夥經營和“打硬股”的傳統,親幫親、鄰帶鄰,創辦起“自籌資金、合資合勞、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股份合作製企業。當地黨委政府對此采取了不爭論、允許試的態度。1987年又肯定了股份合作製企業的集體經濟性質,給予與集體企業同等的政策待遇,並對其進行引導和規範。省委、省政府因勢利導,在全省普遍推廣。黨的十五大以後,省委、省政府進一步鼓勵股份合作製企業向規範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轉變,使它們走向現代企業製度。
能商善賈。許多浙江人不會講普通話,卻會講英語;沒去過北京,卻去過巴黎。銷售達5億元的“世界點火槍之王”是從擺地攤起步的。當年,老總茅理翔帶著自己發明的點火槍參加廣交會,因知名度小無人問津,心有不甘的他索性在廣交會會場的走廊裏擺起了地攤。新疆霍爾果斯口岸有幾十個慈溪人組成的民間邊貿團,他們隔著邊界線,硬是靠打手勢每年與哈薩克斯坦商人做成3000萬元的生意。從慈溪到新疆,通常要花上10多天,僅僅為的是推銷利潤並不豐厚的針織品。這種文化也孕育了敏銳的市場經濟意識。一條由上海商人傳遞的簡單信息,被慈溪人及時捕捉並發揮極至,使古舊家具經營搖身變成一個大產業,產品出口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內最大的古舊家具集散地。一度被國有大企業視為廢物的布角料,在慈溪人眼裏卻蘊藏著無限商機。4年間一個年銷售額達10多億元的布角料市場就這樣崛起了。
誠信敬業。自覺遵守遊戲規則不騙人。“要記住,信用就是金錢。如果一個人把他的錢袋放在我這裏,逾期不取回,那就是將利息,或者在那段時間用這筆錢可以得到的一切給了我。隻要這個人信用好,信譽高,並且善於用錢,這種所得的總額就會相當可觀。以遵守諾言按時付款而著稱的人,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籌集到他的朋友們省下的錢。否則失信一次,就會使你朋友的錢袋永遠向你關閉。”本傑明·富蘭克林揭示的資本主義精神,同樣流淌在浙江人的意識潛流中。
和氣生財。浙江人善於調和,化解矛盾,講究薄利多銷,實現雙贏。商人需要八麵玲瓏,求一團和氣。“人和”包括雇主與雇工、合夥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也包括買賣雙方的和睦和誠心。“顧客就是上帝”在浙江從來就不是空話。浙江人洽談生意時,謙恭遜讓,和顏悅色。做到“人無笑臉休開店”,做生意時,言如膠漆,口甜似蜜,還要帶三分奉承。對那些還價不到本的顧客,也笑容相待,推之以理,詳之以情,切不可“浮草大意,冷言譏語”。不以貌取人,貴賤長幼一視同人。對那些批評貨差的顧客,也不粗魯行事。總之,從顧客進店到離店,洽談生意自始至終,都以本著顧客為衣食父母的原則,耐心應酬,決不讓顧客生氣,務必將生意作成。
聰慧聰明。浙江盛產工匠、職員等白領人才。不僅孕育了院士、“寧波幫”等智慧型的職業群體,也培養出無數能工巧匠,如鋼琴製造師、紅幫裁縫等。世代相傳的專業技能,加上善於經營的個性,構成了浙江特殊的人力資本優勢。浙江人善理財,上海灘的金融大亨和銀行職員大多來自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