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保持獨特的眼光(2 / 2)

銷售人員隻要有一定的經驗都會知道,假如你一直擔心生意是否成交,就可能會造成心理負擔而不能好好表現。“大眾食品”的董事長哈利·布裏斯在大學時代,曾經靠推銷縫紉機來賺取學費。布裏斯先生認為,好的銷售員不會去關心買賣是否成交,他所做的應該是如何對顧客進行更好的服務。

如果銷售員把注意力集中在為顧客服務上,其產生的效果會較好,也很少會遭到拒絕。想想看,誰會拒絕別人來幫忙解決問題呢?

布裏斯先生說:“我現在常常告訴銷售員,假如他們每天早晨都先這麼想過一遍:今天,我要盡可能去幫人解決問題。而不是認為:今天,我要盡可能多做幾筆生意。那麼,他們會更容易與顧客溝通,生意自會成交。那些致力於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使別人能活得更好、更快活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銷售人員。”

在玩高爾夫球的時候,我們的目光都集中在球上。而在與人溝通的時候,則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傳達的信息上麵。假如你遇事過於在意成效如何,就容易產生緊張、害怕、表達不良等情緒,結果反而真的達不到你所想要達到的目的。

卡耐基有一次到某地進行一場演講。據說當地的聽眾相當難纏。在與一位好朋友共餐時,卡耐基免不了流露出緊張的情緒。“假如聽眾不同意我講的話,怎麼辦?”他神經兮兮地問那位朋友,“假如他們不喜歡我,我可尷尬了”。

“不錯,”朋友回答道,“他們為什麼要喜歡你呢?你能給他們幹什麼?你認為自己要講的話很重要嗎?”

卡耐基說:“那些東西對我來說,的確意義十分重大。”

“這就對了,”她繼續說道,“我倒不覺得聽眾喜不喜歡你有什麼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把想講的信息傳達出去。至於他們喜歡或討厭你,並沒有什麼關係,你隻要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即可。”

她的話對卡耐基的幫助很大。之後,每當他準備發表演講的時候,都會在事前先靜心禱告:“神啊,求你幫助我傳達出對這些聽眾有益的信息來,讓他們有所收獲,滿心歡喜地回家。”這樣的禱告十分有用,使講演者謙卑地體認到自己隻不過是個傳達某些信息的講解員,而不是要賣弄自己的學問或風采的輕薄學者。講演的目的是要帶給聽眾一些鼓舞性的思想,而不是炫耀自己。

要想讓別人喜歡你,就必須注重施予,而不僅僅隻想獲得——應該是親自贏取得來,而不是靠一時的吸引或哄騙。讓別人喜歡你,並不是指勾肩搭背、與人攀談、動作滑稽或講些逗趣的笑話就達到目的了。那應該指的是一種心境、一種處世的態度或是一種願意把自己的愛、興趣、注意力及服務精神獻給他人的願望。

這有點像是《聖經》裏的內容,是嗎?不錯,我們的文明愈進步,就愈可發現在幾千年前的宗教信仰裏,早已貫穿了我們現代人為人處世的一些哲理。

曾寫過《來自史洛夏普的少年》一書的作者休士曼,可說是英國傑出的知識分子。他身兼詩人、評論家、演講家和教師等身份,一向不喜歡教條和所謂的“宗教傳說”。但有一次,他在演講中卻這麼提到:“我認為人類史上最有深度的一句話是:那些想挽救生命的人,往往會失去生命;而那些失去生命的人——對我來說,其實是挽救了生命’。”這正是《聖經》裏的經典之語。

雖然休士曼講的是有關藝術、美學的精神,強調的是藝術家應當看重創作本身,而不是創作所可能得到的報償。但此語對藝術的理論屬實,對事業、對贏取友誼、對人類各方麵的種種努力,亦是屬實。我們須把首要的事放在前頭,如:要想贏得愛情,先要值得被愛;要想贏得友誼,先要表示友善;要想使別人對我們感興趣,首先要對他們發生興趣——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為了要得到友誼和情愛,我們必須先認清“施比受更有福”,然後把這種認知用實際行為表現出來。我們不能隻是把金礦藏在內心,黃金必須使用才能顯示其價值。像《聖經》所說的:“由所結的果子,便可認出他們來。”

很多丈夫常常有一種錯覺,認為夫妻間深厚的感情,是不必常用言語表達出來的。但是,假如這種感情長期不用一種方法來表示的話,它很可能就會因失去滋養而幹枯掉。事實卻恰恰相反,常聽許多太太言道,當她們親愛的丈夫為某些小事表達謝意的時候,她們是多麼高興!

愛是人類進步的基石,也是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橋梁,更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的依據。與人交往時,我們必須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要有“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敏感。這就是“同情心”,是我們與他人“同在”的一種感覺。同情心能使你對弟兄情誼有真正的體會,也是人與人之間能夠融為一體的感情聯係。同情心使人類能夠擺脫奴隸製度,邁向真正的文明。同情心是我們若想維持成熟的人際關係所應必備的一種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