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自己遇到的尷尬告訴了丈夫,並對他說,我們得想辦法把這個習慣改掉。他表示同意,我們便開始計劃要如何去做。我們先報名參加某些成人教育的晚間課程,也開始偶爾去打打保齡球;我們到朋友家拜訪,或到圖書館借書來看,並大聲念出來給大家聽。我實在很高興終於擺脫了壞習慣,我發現這無論是對工作或婚姻,都大有幫助。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與他人的關係也變得密切起來。”
這兩個深陷在習慣的泥沼裏的人,經過共同努力,終於自己拯救了自己。
第三,發現生活中最能讓我們感到滿足的東西。
請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森在1878年寫給妻子的一封信:
“……我經常想,檢驗一個人品格的最好方法,應該是發掘出他的精神狀態來,尤其是發生某些特別事件的時候,使他能感覺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躍的生命。在這種重要時刻,他的心思會豁然開朗:這是真正的我啊!’……”
也就是說,興奮時刻會把我們的真正麵目呈現出來。因為,感覺到“最深刻、最活躍的生命”,正是最令人興奮的事!
或許,這種興奮與觀念、性格或某種客觀情況有關。但無論如何,興奮本身能讓我們擺脫掉習性、厭煩和壓抑,然後把我們整個的形態生動地表現出來。
興奮的品質是人類工作能否成功的極重要因素,因為情緒的動力是促成我們向前進的力量。偉大的物理學家及諾貝爾獎得主愛德華·維克多·亞伯頓爵士就說過:“在科學研究的領域裏,我認為熱忱要比專業技術還重要。”
亞伯頓爵士的意思並非是說專業技術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認為:熱忱——也就是一種興奮——能使一個人把專業技術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人們在演講的時候,其效果當視演講人對其所講題目熱心的程度而定。不論此人講的是氫彈、嶽母大人或是非洲的熱帶叢林,他對聽眾所發揮的影響力,完全是由他對演講題目是否感興趣所決定的。
人的個性是天生的,但可以借由某些行為呈現出來。要想發覺真正的自我——也就是我們與他人不同、真正具有價值的地方——則必須先去除掉許多人性的束縛,諸如恐懼、畏縮、自我疑慮、迷惑及僵化人性中的種種積習,等等。這時,興奮便有如火把,能把捆綁住自我麵貌的層層束縛燒毀,使真正的自我解放出來。
興奮的表現形式有多種,愛便是其中之一。有部電影名叫《瑪蒂》,便是敘述兩個單調寂寞的人,如何因愛而彼此敞開心靈,從而邁向一個嶄新的世界。
對有些人來說,興奮也可說是一種令人振奮的工作、活動或創作行為。耶魯大學的威廉·林恩·菲爾普教授,曾寫過一本名叫《教學的樂趣》的書,書中詳細描述了教學生涯如何使他活得又興奮又快樂的人生經曆。
有些危急、驚險時刻也能激發人的興奮感覺,並能把人的某些性格呈現出來。例如在發生戰爭、洪水或地震時,就會造就出不少英雄人物。因為人在這種極具刺激或挑戰性的時刻,才會把真正的自我和潛藏能力激發出來。還有一些告老退休與兒女同住的老年人,雖然平常看起來好象沒什麼用處,但若家庭發生危機或意外打擊,他們能發揮出的力量和效率,而變得有如巨塔般令人仰之彌高了。
持續不斷的自我發現、自我探尋才能促使我們逐漸成熟。除非我們先了解自己,否則我們很難去了解別人。根據蘇格拉底的說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開端。那麼,“你是獨一無二”的說法,便是現代人對古老智慧的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