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夫子(2 / 2)

早熟歸早熟,金鳳深知,自己並非旁人所說的那樣天賦異人,隻是多識得一些字罷了。上次在南澗寺被誤認為是陳老爺的孫女之後,金鳳本以為陳老爺會對自己更加冷淡,甚至是厭惡。然而,幾天之後,沒想到陳老爺竟然專門請了大儒林嵩先生來家裏,作為二公子陳晦的夫子,還特意囑咐陳晦叫金鳳一起旁聽夫子的講課。

擁有旁聽的資格已經算是十分慶幸的了。哪知,林嵩先生見金鳳聽課專心認真,十分感動,對陳老爺說起,希望另請大儒,為金鳳的夫子。陳老爺聽了林嵩先生的話,問可有推薦。林嵩先生便就地推薦了福州城的一位大儒,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崇文館校書郎黃璞先生。

黃璞告老還鄉後,隱居於福州,住在城南的黃巷。黃璞是與歐陽詹齊名的大儒,許多詩文都在各路藩鎮中流傳。幾年前,黃巢入閩,經過黃巷時,生怕驚動了這位文化大家,特意下令說“此儒者,滅炬弗燃”——可能黃巢路過黃巷時正是黑夜,所以軍隊都持著火把,但黃巢生怕大軍燦如星河的火炬影響了他的這位同姓本家夜讀或者休息,不惜讓數萬大軍摸黑行進。黃巷的旁邊是錫類坊。當時,黃巢為了安定民心,特意在錫類坊貼出了安民榜。於是,百姓們把錫類坊改名為安民巷。

唐昭宗大順二年,黃璞先生離鄉背井,千裏迢迢,北上京都長安,參加考試,“登進士第”。朝廷任命他為尚衣監主簿。乾寧元年,他升為崇文閣校書郎。唐後期,朝政腐敗,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權力鬥爭十分尖銳,互相傾軋,黃璞為人正直,不會趨炎附勢,始終不得誌,不久杜門不出。他辭官回鄉,精心收集福建著名人物材料,進行整理、研究。黃璞經過若幹年努力,撰寫出福建省第一部學術著作《閩川名士傳》六卷。這本書收進唐中宗以後福建名人54人較詳盡地、生動地記述這54人生平事跡。黃璞一生致力於著述,他“善於詩歌”、“一時著述藩鎮無不傳誦”。當時,當地百姓紛爭不斷,黃璞是位熱心人,為人公正,他為民伸冤,調解民間糾紛。據統計達200多家。由於努力,境內“幾無冤民”。黃璞居官勤政,重視史學和文學,關心百姓疾苦。熱心公益事業,深受人們敬重。值得後人學習的是,黃璞重視對子女教育。在他教導下,子女成才。後來,次子仁渥為太子正字,三子仁潘為禦史中丞,四子仁藻為著作郎,七子仁渭也為著作郎,父子五人同任館職,後人稱“一門五學士”。黃璞是位學者,又是一位詩人。他的詩《玉泉》流傳至今:“水性能方圓,泉色常如壁。雲山靜有輝,瓊液來無跡。泉上修禪人,曹溪分一滴。鑒止更澄源,紛紛萬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