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張良論天下(2 / 2)

周伯點點頭,張良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

“所以,不論陳王是勝是敗,從他急於稱王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難成大業。”

“許多打算投奔他的諸侯,聽說他稱王之後,又打道回府,自己稱王了。”

周伯再次點頭道:“當時的情形正是如此。”

張良繼續道:“現在天下未定,陳王卻急於享樂,不是想著發展民力,安撫百姓,約束軍隊,而是大興土木興建他的王宮,他的部下為他四處征戰,他卻龜縮在陳城坐享其成,想來你們也是不服吧。”

周伯道:“何止是不服。陳勝不僅僅是這樣,他還想誅殺功臣,這第一刀便是舉向了葛嬰將軍,第二刀揚言要舉向吳廣。葛嬰將軍幸好得我所救。”

張良拱手道:“主公,那位將軍是名震天下的葛將軍嗎?”

“正是!不要急,以後你們可以好好聊聊。現在繼續說吧。”

“是。”

張良抱拳後繼續道:“主公請看地圖,主公奉命經略趙地,這可是一塊凶險之地啊。”

周伯自然知道,陳勝倒了,章邯離開將矛頭對準了趙國,曆史上的巨鹿之戰,破釜沉舟的故事就是發生趙國。

周伯凝聲道:“先生請教我。”

張良道:“主公經略趙地天經地義,占據著大義,隻要主公能夠迅速奪取趙國的主導權,然後吞並現在早已沒有主人的燕國,則大業可成。”

“相信葛嬰大人還能約束九江的部隊,到時候兩軍遙相呼應,滅了秦,則能掌控天下!”

“章邯能力雖然很強,但卻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章邯最好的出路便是,永遠不能大勝,戰爭永遠不能結束,因為一旦結束,他就將被趙高推上斷頭台。”

周伯點點頭道:“先生目光如炬。”

當年項羽帶領三萬楚軍,橫跨黃河,破釜沉舟,之所以能夠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此。

章邯不想大勝,也不想戰爭過早結束。

所以章邯和王離的四十萬大軍,分成了兩撥,一撥是王離的長城軍,一撥才是章邯的刑徒軍。

長城軍都是騎兵。

在這個時代,馬匹還沒有馬蹄、馬鞍、馬鐙三寶,騎兵隻是一個輔助兵種,戰鬥力並不強。

和項羽交戰的便是王離的長城軍。

而章邯和王離之間的聯係,便是中看不中用的甬道。

什麼是甬道?甬道就是方便秦始皇巡視天下的通道,這種共事築造很費力,破壞起來卻不要多久。

一旦甬道被破壞,王離和章邯便斷了聯係,必定軍心大亂。

難道章邯看不出這一點嗎?

他一定是看出來了,之所以不出兵,是為了為自己留條後路。

但他萬萬沒想到,項羽會坑殺他的軍隊。

張良繼續說道:“因此,陳勝一敗,章邯善於大規模用軍,他必將集中力量先清理楚地勢力,然後才會調轉兵力對準主公。所以,能否快速拿下趙燕兩地,這是關鍵。”

“武臣的實力不如主公,相信他不是主公的對手。”

“到時候和秦軍決一死戰,則天下的一半就掌握在主公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