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想”是可以“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這個“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而廣之,就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就是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明智者包容他人的過失,對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也不苛求別人做到,同時明察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錯誤,追求內心世界的光明境界,達到內聖外王的地步。
1.妒忌是侵蝕人生的蛀蟲聰明人避免妒忌嫉賢妒能,幾乎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華的人會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難。
妒忌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是消極的情感表現。其實在許多成人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不過大多數成人能在產生嫉妒時借助豐富的生活經驗,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理智地控製自己的情感。但也有少數人由於消極情感失控,采取不良的行為尋求自己的心理平衡,甚至有些毀容、凶殺、偷盜、搶劫等案件起因都是嫉妒。
隋代薛道衡,13歲時,能講《左氏春秋傳》。隋高祖時,作內史侍郎。煬帝時任潘州刺史。大業五年,被召還京,上《高祖頌》。煬帝看了不高興,說:“這隻是文詞漂亮”。拜司隸大夫。煬帝自認文才高而傲視天下之士,不想讓他們超過自己。禦史大夫乘機說道衡自負才氣,不聽馴示,有無君之心。
於是煬帝便下令把道衡絞死了。天下人都認為道衡死的冤枉。他不正是太鋒芒畢露遭人嫉恨而命喪黃泉的嗎?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莊子》中提出“意怠”哲學。“意怠”是一種很會鼓動翅膀的鳥,別的方麵毫無出眾之處。別的鳥飛,它也跟著飛;
傍晚歸巢,它也跟著歸巢。隊伍前進時它從不爭先,後退時也從不落後。吃東西時不搶食、不脫隊,因此很少受到威脅。表麵看來,這種生存方式顯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細想想,這樣做也許是最可取的。凡事預先留條退路,不過分炫耀自己的才能,這種人才不會犯大錯。這是現代高度競爭社會裏,看似平庸,但是卻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種方式。
南朝劉宋王僧虔,東晉王導的孫子。宋文帝時官為太子中庶子,武帝時為尚書令。年紀很輕的時候,僧虔就以善寫隸書聞名。宋文帝看到他寫的白扇子上麵的字,讚歎道:“不僅是字超過了王獻之,風度氣質也超過了他。”當時,宋孝武帝想一人以書名聞天下,僧虔便不敢露出自己的真跡。大明年間,常常把字寫得很差,因此而平安無事。
所以有才華的人必須把保護自己也算作才華之列。一個不會自我保護的人有才華,卻使才華過早的埋沒,而不能為社會作更多的事。
在洛陽有一位男子因與人結怨而處境困難。許多人出麵當和事佬,但對方一句話也聽不進去,最後隻好請郭解出麵。為他們排解糾紛,郭解晚上悄悄地造訪對方,熱心地進行勸服,對方逐漸讓步了。如果是普通人,一定會為對方的轉變而沾沾自喜,但郭解卻不同。他對那位接受勸解的人說:“我聽說你對前幾次的調解都不肯接受,這次很榮幸能接受我的調解。不過,身為外地人的我,卻壓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排解了你們的糾紛,這實在是違背常理。因此,我希望你這次就當作我的調解失敗,等到我回去,再由當地的有威望的人來調解時再接受,怎麼樣?”這種做法實在是異於常人,細想起來真是一種使自己免遭眾人嫉恨的明智之舉。既保護了自己,又留下了為人稱道的關名。誰能說郭解不是大智之人呢?比較起來,那些極力顯示自己才能的人,不過是小聰明罷了。
《老子·洪德》章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最聰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雖然有才華學識,但平時像個呆子,不自作聰明;雖然能言善辯,但好像不會講話一樣。無論是初涉世事,還是位居高官,無論是做大事,還是一般人際關係,鋒芒不可畢露。有了才華固然很好,但在合適的時機運用才華而不被或少被人妒忌,避免功高蓋主,才算是更大的才華,這種才華對國對家對人對己才有真正的用處。
克製妒忌之心妒忌之心人皆有之。就一般人而言,總是願意大家彼此差不多,你好我也好,否則就會是“槍打出頭鳥”。古人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要是誰在哪一方麵出人頭地,便往往會受到人們的攻擊、嘲諷、指責,更有甚者可能給你使絆子。可以說妒忌是人世間一種非常有害的心理,它可以使妒忌者自己形成一種非常低下、醜陋的心態,使妒忌者走向一條狹窄的人生道路,也使受妒者受到極大的傷害。
《戰國策·楚策四》和《韓非子·內儲說下》記述了楚王夫人鄭袖妒害美人而采取的掩鼻之計。魏王給楚王送來一位美人,楚王非常喜愛。夫人鄭袖順承楚王之意,也很喜歡新來的美人,她為美人購來衣服玩好,備下宮室臥具,一任關人選擇,其喜愛美人的程度超過了楚王。楚王知道鄭袖不嫉妒美人,很感激她。這時,鄭袖對美人說:“大王很喜歡你的漂亮容顏,但不喜歡你的鼻子,你以後見了大王,就用手掩住自己的鼻子。”美人照鄭袖說的辦了。楚王見關人一到自己跟前就掩鼻子,就向鄭袖詢問原因,鄭袖遮遮掩掩地回答不知道。楚王一再逼問,鄭袖回答說:“不久前她曾說大王身上有臭味,她聞見難受。”楚王聽了非常生氣。次日,楚王又召鄭袖、美人三人同坐,鄭袖事先告誡楚王身旁的人說:“大王今天如有命令,必須立即執行。”三人坐下後,楚王讓美人靠前,美人又遮掩了鼻子,楚王勃然太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身旁持刀人立即執行了命令。
鄭袖的掩鼻計是出自妒婦的陷害。鄭袖先以討大王更為歡心的名義誘騙美人掩鼻,然後又向楚王另說一套,誣陷美人掩鼻是遮掩楚王臭味。在鄭袖的引誘煽動下,美人和楚王對掩鼻各有了不同的理解,美人為討楚王歡心,每見楚王輒掩鼻,楚王則將掩鼻看成是對自我尊嚴的嚴重傷害。可以想象,沒有鼻子的美人再也難得楚王寵愛,鄭袖除掉情敵的圖謀可謂是暗箭難防。
日常生活、工作中這種妒忌卻又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朋友之間,同學之間,甚而兄弟姐妹之間,也都會出現妒忌現象。由於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不同,所獲得社會和他人對你的認同也相應不同。人在一起工作生活,自然要相互攀比,而妒忌也就是通過比較而產生的。看到他人的卓越之處、成功之處,而使自己產生了羨慕、煩惱和痛苦。於是對別人的才能、地位、名譽優越於自己而產生了怨恨,妒忌之心便存在了。
對任何人講忍受別人的長處,克製自己的妒忌心態,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心中自然不平衡,不舒服,尤其是此時再遇到一些不順利的情況,那就不僅僅是妒忌了,甚而有些人為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以不正當的手段去打擊別人,自己也同樣受害不淺,所以妒忌心要忍。忍妒忌不是不承認別人的優點、業績,而是要正確地認識他人的成績,不自卑、不自滿。
正確地評價他人,評價自我,從而克製和避免妒忌心的形成。
妒忌他人是無能的表現,也是可悲的,正常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不怕別人妒忌,也不去妒忌他人,這是忍妒忌的重要環節。
2.正確對待他人的過失人無完人正所謂“人無完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點。在麵對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時,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我優勢。但是,怎樣麵對別人的缺點呢?寬容與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總是對他人的缺點苛刻,就會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以惡為仇,以厭為敵”。一個能夠容忍他人缺點的人,必定是胸懷寬廣、受人尊敬,這樣豁達的人,容易擁有成功的人生。
著名科學家法拉第,不但以其科學成就名揚四海,而且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導師。他的助手在評價法拉第時,認為他聰明絕頂,科學業績碩果累累,他不但對於別人的缺點始終能夠容忍與理解,還同時給予中肯的教誨。
法拉第的助手德塞先生,起初隻懂得一些基礎知識,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法拉第先生,並做了他的助手。德塞先生因為知識不足及其他一些怪癖,經常容易犯一些小錯誤。他說:“每一次我做錯事後,總以為法拉第先生要對我發火,但每次他都耐心地教誨,說爭取下一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德塞自從做了法拉第的助手以後,就沒有再更換工作。盡管這位助手經常會犯一些小錯誤,但法拉第從沒有提出更換助手,而是對德塞大加讚賞,他說:“這個年輕人真的不錯,當初他的能力不怎麼樣,經過長時間的學習與鍛煉,現在已經是博學多才了。我想,我再也找不到這樣的人才了。”接著,法拉第先生又說:“我也有缺點,我是與德塞共勉。”德塞對法拉第稱他為人才非常高興,從此更加努力學習。在他的一生中也有一些不小的發明。而法拉第在省視自己的成績時說:“我成功的一半,離不開我的助手德塞先生。”我們想一想,如果法拉第先生不能容忍德塞經常犯錯誤,德塞不可能永遠做他的助手,他更不能在科學探索中取得成績。相反,因為德塞的好學,這對法拉第本人的研究工作也有不小的推動。所以,法拉第在總結成績時才如此感慨地說。
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我們可以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假如自己的缺點不能被別人容忍,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又會對自己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樣,我們就能找到容忍別人缺點的理由。曾經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家感慨地說:“以前自己的社交圈比較狹窄,隻知道別人有很多缺點。現在,隨著社交圈的擴大,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後,才知道,其實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缺點。我希望別人能夠容忍我的缺點,所以我也常常容忍別人的缺點。”一個不能容忍別人缺點的人,不可能擁有真正的朋友,而他的人生也難以成功。要改變人生,就要贏得朋友的支持。所以,在麵對別人的缺點時,要盡量多一份容忍與理解。
,寬以待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人要在世間立身,就應該學會處世。《呻吟語》作者呂坤認為,善處世“隻於人情上做丁夫”。世間的人之常情是怎樣的呢?呂坤認為:聞人之過則津津樂道,聞己之過則百般掩飾;見名利盡攬身上,見過失盡推他人;從薄處去推究他人情感,從惡邊去揣度他人之心,這是天下人的通病。那麼,怎樣才能消除這些病痛呢?呂坤認為,首先要律己。自身要做到心誠,“誠則無心”,要有識見,身處汙泥不被其玷汙,不要把“你我”二字看得過於透徹,要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善於體察自己的過失。相對地說,客觀公正地對待他人的過失比較容易些,而坦誠公正地認識自己就非常困難了。這是由於私欲等主觀因素和非主觀因素所造成。所以必須做到每日“三省吾身”,這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認識自我是安身處世的重要前提。
其次,要善於寬厚待人。由於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天下的事情應聽憑各自的方便,決不能強求做到整齊劃一、一刀切,隻要能把事情辦成就行。否則的話,即使人情備受痛苦,又是於事無補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正確對待他人的過失和錯誤上,呂坤提出了一係列的積極主張。如不以己所長而責備別人,責備人應留有餘地,要諒人之愚,體人之情等,一字概括,即為恕字。這裏,呂坤指出勸善應以教育為主,既要指明對方的錯誤,使對方改過自新,又要考慮對方的承受能力。要分析對方的心理特點,千萬不可以權壓人,以理壓人,以法壓人,把對方逼上絕路。那隻能使對方負隅頑抗,更加肆無忌憚。呂坤認為,人一旦到了無所顧忌的地步,就無所謂尊嚴、刑罰和事理了。因此,對於犯有過失的人,特別是偶一失足的青少年,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心誠則靈,這樣感化別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呂坤真不愧是一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當然,現代社會是法製社會,應該以道德教化與法治並重,過分地強調一點,而忽視另一點的做法都是片麵的。
故意挑剔毛病,硬找差錯,沒有問題也生出了問題。有時偽裝成對工作事業認真負責的樣子,有時又換上一副蠻橫不講理的嘴臉,或自以為聰明透頂,或傲慢無知。不管屬於其中的哪一種表現,心裏都揣著一個惡的念頭,不願與人為善。因為一切事物都不可能盡善盡美,所以他總是能為自己的行為“理由”一番。當一個人如此這般的時候,大抵他們並非衝著真理、正確、原則而來的,恰恰相反,他們隻是以此作為口實和把柄,來達到他們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對人不對己。如果有誰也像他們那樣反過來,用他們的矛,刺他們的盾,恐怕他們也會束手無策了。
《呂氏春秋·舉難》中說:世界上找一個完人是很困難的,堯、舜、禹、湯、武,春秋五伯亦有弱點和缺點,比堯、舜、禹還要聖明的神農、黃帝猶有可指責的,並不是隻有堯、舜、湯。“材猶有短,故以繩墨取木”,就是作為棟梁之材的人,也有短處,不然為什麼要用繩墨來把棟梁之材加工得又方又直呢?“由此觀之,物豈可全哉!”所以天子不處全、不處極、不處盈。全則必極,極則必盈,盈則必虧。“先王知物不可全也,故擇務而取一也。”孟子說:君子之所以異於常人,便是在於其能時時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對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問,我是否做到仁的境界?是否欠缺禮?否則別人為何如此對待我呢?等到自我反省的結果合乎仁也合乎禮了,而對方強橫的態度卻仍然不改。那麼,君子又必須反問自己:我一定還有不夠真誠的地方。再反省的結果是自己沒有不夠真誠的地方,而對方強橫的態度依然故我,君子這時才感慨地說:“他不過是個荒誕的人罷了。這種人和禽獸又有何差別呢?對於禽獸根本不需要斤斤計較。”事實上,按照一般常情,任何人都不會把過去的記憶像流水一般地拋掉。
就某些方麵來講,人們有時會有執念很深的事件,甚至會終生不忘。當然,這仍然屬於正常之舉。誰都知道,怨恨會隨時隨地有所回報。因此,為了避免招致別人的怨憤,或者少得罪人,一個人行事需小心在意。《老子》中據此提出了“報怨以德”的思想。孔子也曾提出類似的話來教育弟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其含義均是叫人處事時心胸要豁達,以君子般的坦然姿態應付一切。
《莊子》中對如何不與別人發生衝突也作了闡述。有一次,有一個人去拜訪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內淩亂不堪,心中感到吃驚。於是,他大聲咒罵了一一通揚長而去。翌日,又回來向老子致歉。老子淡然地說:“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實對我來講,這是毫無意義。所以,如果昨天你說我是馬的話我也會承認的。因為別人既然這麼認為,一定有他的根據,假如我頂撞同去,他一定會罵得更厲害。這就是我從來不去反駁別人的緣故。”從這則故事中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在現實生活中,當雙方發生矛盾或衝突時,對於別人的批評,除了虛心接受之外,還要養成毫不在意的功夫。人與人之問發生矛盾的時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達,有涵養,不要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別人。而且,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歡論人短長,在背後說三道四。如果聽到有人這樣談論自己,完全不必理睬這種人。隻要自己能自由自在按自已的方式去生活,又何必在意別人說些什麼呢?
愛己之心愛人每個人都生活在人群中,有人的地方自然會有矛盾,有了分歧、不和怎麼辦?很多人就喜歡爭吵,非論個是非曲直不可。其實這種做法很不明智,吵架又傷和氣又傷感情,不值。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推而廣之,人和也萬事興。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際交往中切不可太認死理,得饒人處且饒人,裝裝糊塗於己於人都有利。
據《史記》載:漢朝將軍李廣因抗擊匈奴失利而被削職為民。一天晚上。
李廣與朋友在鄉裏射獵返回途中路過霸陵亭,被霸陵尉攔住不放行,李廣家人報:“故(前任)李將軍。”剛喝過酒的霸陵尉聽罷,大聲喝道:“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廣從此對霸陵尉懷恨在心。
不久,漢武帝起用李廣擔任右北平太守,李廣要求霸陵尉隨他赴任。到了軍中,李廣就隨便找了個借口將其斬了。
顯然,李廣怒斬霸陵尉的行為背後,是那種因受冒犯而予以回擊以發.泄怨恨的報複心理。
人們在共同丁作和生活中難免會產生矛盾或受到侵犯,這時被冒犯者通常會產生不快、怨恨等負麵的情緒,有時還要發泄或者同擊,發誓要報複。如果塒惡意傷害的回擊或處罰“合理、合法、適度”,那麼對方的惡行就會有所收斂。因此,美國邁阿密大學心理學家邁克爾博士曾說:“報複是對惡行的一種威懾行為。”正是由於群體成員對惡行的報複心理才使個別人不敢貿然侵犯別人的權益,從而有利於維護群體的穩定與和諧。
如果人受到冒犯後做出過度的反應,對他人的無意冒犯睚眥必報,甚至像李廣那樣置人於死地,那麼,這種報複心理就是不正確的了,你這種沒有度量的胸襟終會傷害自己,停滯不前。
報複心重的人整天盤算著如何去報複他人,實施報複行為後則處境難堪,內心痛苦,精神壓力大。
一個獄中的青年對自己報複行為的反省值得我們借鑒。他說:“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愛的人對我冷若冰霜,讓我生活在地獄般的痛苦裏。……覆水難收,破鏡難圓。”“其實任何報複,都不能減輕一點傷痛,相反還會加劇自己的痛苦。報複的表麵看來是別人,你心裏出了氣,可最終傷害的還是你自己。報複心重的人由於精神壓力重,還容易導致健康惡化。與心情愉快的人相比,更容易患頭痛、消化不良、失眠、心髒病和高血壓。更可悲的是,報複行為還會影響同誌團結、鄰裏關係,激化人際矛盾乃至引發惡性事件,嚴重影響自己的發展不說,甚至釀成悲劇。”
在提幹、晉級、上學、獎勵等個人願望得不到滿足,受到批評處罰,婚戀受挫,人際關係緊張,麵臨突發事件(諸如個人傷殘、家庭遭不法侵害)時,個別人容易萌生“以怨報怨”的報複心理。其實“冤家宜解不宜結”。報複心理一經產生即應及時化解,.才能避免“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惡性循環。
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與人產生矛盾和摩擦是很正常的事情。由於人的性格差異,大度的人會對這些視而不見,斤斤計較的人卻會將這些牢記在心,並產生報複的心理。在產生報複心理時,要能冷靜地預見到所報複行為導致後果的危害性,從而學會寬容,“得饒人處且饒人”。
首先是“以責人之心責己”,避免把過錯都歸於他人。已所不欲,勿施矛人。設身處地替別人想想。李廣若能認識到自己夜行是違反規定的,而霸陵尉按章辦事或酒後失言並非故意刁難,其報複心理也就不會滋生。
其次是“以愛己之心愛人”,即忘掉宿怨,待人以善。寬容別人的人會被人寬容,這是人際交往的對等原則。誠如孟子雲:“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容。”安德魯·馬修斯在《寬容之心》中說了這樣一句能夠啟人心智的話。
孔子日:“寬則得眾”。寬以待人者,受到眾人的歡迎。與人交往,難免會有些小摩擦。隻要是無惡意的,就應該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主動承擔責任,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所致,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過錯,如果在日常相處中,對別人的過錯能以寬容對待,就等於給對方提供了一個改過的機會。,張繡,在《三國演義》中所占份量不大,卻是第一個使曹操中計,幾乎喪生的人。
《三國演義》的第十六回《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洧水》中,專門記錄了這件事:
張繡屯兵宛城(今河南南陽一帶),曹操來伐。張聽謀士賈詡言,不戰而降。不料曹操好色,誤擄張繡之嬸母、張濟之妻入營,尋戲作樂。張繡大怒,用賈詡謀,夜襲曹營,襲殺曹操猛將典韋。曹操長子曹昂和愛侄曹安民亦死於是役。曹操命大得脫。後來張繡與劉表聯合,再戰曹操。曹操再中賈詡之計,大敗於宛城。因恐袁紹來襲,撤出戰場趕回許都。數年之後,曹操擬攻徐州劉備,懼張繡躡其後,派人招撫。恰於同時,袁紹也來招張。張繡依違袁曹之間,猶豫不決。不過,兩者相較,還以為投袁紹可靠:一來,當時袁紹勢力大大超過曹操;二來,自己曾兩度差點置曹操於死命,並殺其愛將、愛子、愛侄,如何見容於彼?
賈詡深知張繡心意,為了勸其投曹,當麵毀袁紹來書,叱退來使。張繡大驚,怕因此得罪這位當時最大的一路諸侯,招來橫禍。賈詡卻從從容容,以三句話講了三點棄袁投曹的好處:
首先,“曹公奉天子明詔,征伐天下,其宜從;一也。”也就是說,“曹操抉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應該歸從。
其次,袁曹相較,“紹強盛,我以少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操雖弱,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最後,從袁紹與曹操個人相比,“曹公五霸之誌,必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意思就是說:曹操必不會因私怨而不接受張繡的投降,以借此向天下表示其度量和德行,天下有本領的人也就會聞風歸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