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氣大不如量大,百忍自能無憂(1 / 3)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很多讓一般人感到生氣的事。但是,如果我們能把發怒的心態轉換為感激的心態,就能化怒氣為祥和,到達高尚的精神境界。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誌;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長了你的智慧;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讓你學會了忍耐:感激生命中所有結緣的眾生,因為他們的存在使你的人生豐富多彩。正是所謂“人能百忍自無憂,天天都是好日子”。

1.得失不必掛心卜,樂觀豁達就逍遙樂觀,快樂的本源生活給予每個人的快樂大致上是沒有差別的:人雖然有貧富之分,然而富人的快樂絕不比窮人多;人生有名望高低之分,然而那些名人卻並不比一般人快樂到哪去。人生各有各的苦惱,也各有各的快樂,隻是看我們是否有樂觀的心境,發現生活中快樂的一麵。

白雲禪師受到了神讚禪師《空門不肯出》的啟發,而作過一首名為《蠅子透窗偈》的感悟偈。其偈是這樣的——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朵難。

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

從表麵意義上看,白雲禪師的這首詩偈可以這樣理解:蒼蠅喜歡朝光亮的地方飛。如果窗上糊了紙,雖然有光透過來,可蒼蠅卻左突右撞飛不出去,直至找到了當初飛進來的路,才得以飛了出去,也才明白原來是被自己的眼睛騙了。蒼蠅放著洞開無礙的“來時路”不走,偏要鑽糊上紙的窗戶,實在是徒勞無益,白費工夫。

這首詩偈通俗易懂卻又意喻深刻,詩中的“來時路”喻指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值得去品味的地方,隻可惜往往不加以注意罷了。而“被眼瞞”一句更是深有寓意,意指人們常常被眼前_些表麵的現象所欺騙,無法發現生活的真滋味。此偈選取人們常見的景象,語意雙關、暗藏機鋒,啟迪世人不要受肉眼蒙蔽,而要用心靈去體會那些生活中通常被人們忽略而又美麗的瞬間。

一位哲學家不小心掉進了水裏,被救上岸後,他說出的第一句話是:呼吸空氣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空氣,我們看不到,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意識到,但失去了它,你才發現,它對我們是多麼重要。據說後來那位哲學家活了整整100歲,臨終前,他微笑著、平靜地重複那句話:“呼吸是一件幸福的事。”言外之意,活著是一件幸福的事。

生活的幸與不幸,如鏡子的兩麵,做一個快樂的人,努力發現陽光的一麵。人生就會充滿快樂與幸福。

一個人聽說有一位很有名的樂觀者,於是,他便去拜訪這位樂觀者。

樂觀者樂嗬嗬地請他坐下,很有禮貌的幫助他解決心中的煩惱。

“假如你一個朋友也沒有,你還會高興麼?”這個人開門見山地問。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我沒有的是朋友,而不是我自己。”“假如你正行走間,突然掉進一個泥坑,出來後你成了一個髒兮兮的泥人,你還會快樂麼?”“我還是會很高興的,因為我掉進的隻是一個泥坑,而不是萬丈深淵。”“假如你被人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頓,你還會高興麼?”“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我隻是被打了一頓,而沒有要我的性命。”“假如你去拔牙,醫生錯拔了你的好牙而留下了患牙,你還高興麼?”“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他錯拔的隻是一顆牙,而不是清除了我的心髒。”“假如你正在睡覺,忽然來了一個人,在你麵前用極難聽的嗓門唱歌,你還會高興麼?”“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在這裏嚎叫著的是一個人,而不是一隻狼。”“假如你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你還會高興麼?”“當然,我會高興地想,我終於高高興興地走完了人生之路,可以高高興興地去參加另一個‘宴會’了。”“這麼說,生活中沒有什麼是可以令你煩惱或者痛苦的?”“是的.隻要你願意,你就會在生活中發現和找到快樂——痛苦往往是不請自來,而快樂和幸福往往需要人們去發現,去尋找。”樂觀者說。

聽到了樂觀著這一連串的快樂表白,拜訪樂觀者的人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從而,他的生活也充滿了歡樂。

很顯然,如果我們不能用心去體會生活中的那部分快樂,同樣,如果缺乏珍惜之心也很難意識到快樂的所在,有時甚至連正在曆經的快樂都會失去。正如一位哲學家曾說過的:快樂就像一個被一群孩子追逐的足球,當他們追上它時,卻又一腳將它踢到更遠的地方,然後再拚命地奔跑、尋覓。

人們都追求快樂,但快樂不是靠一些表麵的形式來獲得或者判定的,快樂其實來源於每個人的心底。安徒生曾經著有一則名為《老頭子總是不會錯》

的童話故事,說的就是如何去尋找生命中的快樂。

在某個地方的鄉村,有一對清貧的老夫婦,有一天他們想把家中惟一值錢的一匹馬拉到市場上去換點更實用的東西。

於是,老頭子牽著馬去趕集了,他先與人換了一頭母牛,又用母牛去換了一隻羊,再用羊換來一隻肥鵝,又把鵝換了母雞,最後用母雞換了別人的一袋子爛蘋果。在每次交換時,老頭都幻想著能給老伴帶去驚喜。

當他扛著大袋子來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時,遏上兩個英國人。閑聊中他談到了自己趕集的經過,兩個英國人聽後哈哈大笑,說他回去準會被他老婆臭罵一頓。老頭子堅持說這種事情絕對不可能發生。英國人就用一袋金幣打賭,三個人於是一起來到老頭子家中。

老太婆見老頭子回來了,非常高興,她興奮地聽著老頭子講趕集的經過。

每聽老頭子講到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時,她都充滿了對老頭子的欽佩。

她嘴裏不時地說著:“哦,我們有牛奶了!”“羊奶也同樣好喝。”“哦,鵝毛多漂亮!”“哦,我們有雞蛋吃了!”最後聽到老頭子背回一袋已經開始腐爛的蘋果時,她同樣不慍不惱,大聲說:“我們今晚就可以吃到蘋果餡餅了!”結果,英國人輸掉了一袋金幣。

生活本來就是柴米油鹽這些繁瑣而又現實的組合,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如此。與其看不如意的方麵,不如以樂觀之心得豁達之福,發現生活中好的一麵。如果我們能夠像《老頭子總是不會錯》中的老太婆一樣看待生活,用心去體會平凡中的幸福與快樂,那麼微笑就會時常掛在嘴角、幸福的甜蜜也會永駐心問!

生活中的情趣是靠心靈去體會的。去掉繁雜,我們的心會更簡單,得到更多的快樂。生命短暫,快樂的生活才是本質,得失不必放心上,樂觀豁達就i肖謠,、樂觀少憂談及樂觀豁達,蘇東坡是當仁不讓的古今第一人。蘇東坡也就是蘇軾,是北宋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和稱“三蘇”,蘇東坡在政治上恪守傳統禮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負,故在仕途上多經坎坷。他性格樂觀豪邁,詩詞汪洋恣肆,清新豪健,開創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蕩,在書法上雖取法古人,卻又能自創新意,充滿了天真爛漫的趣味。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因為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剛到黃州,生活困難、沒有薪傣,連住的地方都成問題。後來,隻好暫居定惠院裏,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飯,一家大小靠僅剩的錢節儉過活。老友馬正卿實在看不過去,替他請得可城東營防廢地數十畝,讓他耕種、造屋。他汗流陝背地在東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則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由於蘇軾親自在東坡開荒種地,所以便對這個曾經長滿荒草的地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讚揚這東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堅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須不避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東坡看做是自己個性的象征。辛苦一年後,蘇軾在東坡旁築了一間書齋,命其名為“東坡雪堂”,從此自號“東坡居士”。

蘇軾在經過了此次的文字獄衝擊後,胸中鬱積著無數要說的話,他雖然一直壓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寫詩惹禍,但創作的激情豈是能壓抑住的?他一麵在詩中傾訴自己的冤屈與不平,一麵又在張羅日常茶飯的生活中尋找淡泊自得的喜悅,以保持心理平衡,、一有空,他就到處尋幽訪勝,悠閑度日。這期間對蘇軾而言,是他文學創作的一個高峰,創造了如《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後赤壁賦》

等作品,來闡發自己曠達的人生態度。此時的蘇軾,不僅在文學藝術的造詣上達到了頂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則上也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一次他和同道出遊,道中遇雨,同行的人狼狽如落湯雞,隻有他竹杖芒鞋,猶如騎馬馳騁,吟嘯徐行,從容逍遙。“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有雨正好,可以雨中漫步,讓料峭的春風醒酒。走過這雨,“山頭斜照卻相迎”。蘇東坡從歡樂的角度來看待雨,所以能夠“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準的人生沒有碰上幾場淋漓的雨呢?最重要的是要堅信前方的山頭有太陽照耀。蘇東坡所受到的誣陷、傾軋等都是人生曆程中的“雨”,他用陽光一般的心情化解這一切。

蘇東坡一輩子顛沛流離,卻樂觀幽默,隨時隨地尋找快樂,他總是能很快地適應環境,自我調節,而且,他從不消極墮落。他本是被貶來海南,但他很快沉湎於海南的秀麗自然風光:“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風從海上來”。他很快融人當地的日常生活,“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複西”,“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他甚至著手開始設帳興學,在他居住的“載酒堂”,漸漸出現了“書聲琅琅,弦歌四起”的風氣。

蘇東坡一生超脫開放,他視萬物為友,“侶魚蝦而友麇鹿”。他凡事寬心,“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凡盡心,別無勝解”。在沒有美食的時候,他甚至自己動手研製……蘇東坡的樂觀大度感染著一代又一代讀書人,所以中國的讀書人隻要一說到蘇東坡,就會會心一笑在蘇東坡這些樂觀者的眼中,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們的生活中沒有苦難,因為他們可以從苦難中發現快樂,甚至享受;他們的天空永遠不會烏雲密布,因為他們總是可以瞥到一絲穿透烏雲的陽光。

擁有這種品格的人,是多麼令人羨慕啊。他們的心中永遠充滿著陽光。麵對責任時,他們會勇敢、樂觀地承擔,不抱怨,不煩惱。

當傑裏米·泰勒失去了所有的東西——他的房子被扣押,一家人被趕出去,無家可歸,他所有的財產都被搶走——他仍然可以這樣寫道:“我落入了強盜的手裏,他們奪走我所有的東西,我該怎麼辦呢?我還有什麼呢?讓我看看。對了,他們至少把太陽和月亮留給了我,還有我可愛的妻子;我還有很多朋友,他們都很同情我,有些人還幫助了我;我仍然可以去演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沒有奪走我的快樂,樂觀的精神,以及我的良知;他們留給我的,是永遠屬於我自己的東西:上帝的眷顧、祝福和承諾、我的信仰、我對天堂的希望,我對那些強盜們的仁慈。除此之外,我每天還可以像往常一樣睡覺,我的胃一如既往地消化食物,我還是一樣的吃飯、喝水、讀書、思考……那些沉醉於自己欲望的人,一定會找到種種合理的借口,他們一定對苦難和暴躁情有獨鍾,不是嗎?為了追求自己欲望的滿足,他們整日裏惴惴不安,如坐針氈。”盡管一個人樂觀的品格多半是與生俱來的氣質,但是它也可以像我們其他的生活習慣一樣,要慢慢鍛煉,逐漸培養。生活可以是豐富多彩的,也可以是低沉落魄的,這主要取決於我們自己從生活中體會到的是快樂,還是磨難。由此可見,我們總是可以從兩個方麵來看待生活——積極、燦爛的一麵和消極、陰鬱的一麵。我們也可以借助意誌的力量來做出這一選擇:是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還是相反,消極、悲觀地麵對生活。我們要時刻鼓勵自己,用樂觀的眼光而不是悲觀的態度來看待生活中和周圍的一切事物。當我們看到滿天的烏雲時,千萬不要錯過天邊那一抹明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