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平淡處世,不入邪道《壇經》認為“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人一旦有了覺悟,就不會產生錯誤的思想,就會清心寡欲而變得知足常樂起來。《壇經》所指出的是一種安於平淡的心態,這種心態建立在對人生的覺悟之上。
守靜禪師曾作過一首名為《雲水》的偈,其中深含《壇經》中的這種思想——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守靜禪師此偈前兩句是用了擬人的手法進行論述的,首句中寫水從上往下流,隻是順應“水往低處流”的自由本性,而不是刻意所為,暗喻人也應當把握自己清淨無垢的本性。第二句中一片雲隨意遊蕩,就算飄入洞中,也並非存心而為。寓指禪修也不應虛妄計度。第三句總合了前兩句中的事物,以“雲水”喻“人生”,指出人的生活如果能像“雲水”一樣遵循本性,那就不必刻意修煉便可成佛。要知道,倘若每個人都懂得遵循自己的本性,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心事兒,人生也會變得快樂無憂的。
平淡的生活、卑賤的身份,很容易使人喪失誌氣、丟失激情了。在磨難中保持熱度不減,是生活發生轉機的首要前提。再貧賤的人隻要能夠堅持住自己的信念、安貧樂道,那麼生活就不會拋棄他、快樂也不會遠離他。
東漢時,出身微賤的陳實在家鄉當了一名縣衙的小吏,有時還要幹粗活。
陳實俸祿很少,常常挨餓,有人就勸他說:“你畢竟是個小吏,吃不上飯隻因你太本分了,為什麼不貪占一點財物呢?”陳實說:“我身份卑賤,如是再幹些不法之事,不是更下賤嗎?我不能胡為,我要保持心靈的純潔。”陳實用心讀書,希望有一天能擺脫卑賤的地位。有人認為他當務之急是安定生活,勸他說:“人要穿衣吃飯,讀書是沒什麼大用呢!即便你有大學問,僅因為你窮別人也會看不起你,還是幹點正事吧。”陳實不理會這些,相信自己總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後來,陳實當了太丘縣縣令。他在任上.生活雖然有些改善,但因他奉公守法,日子仍不寬裕。
陳實的手下沒有油水可撈,都對他抱怨不止,有的公開對他說:
“從前的縣令,自己富足,我們做下屬的也有好處可得。現在你自己清苦,我們也跟著受窮,對誰都沒有好處,應該變通一下才好。”陳實說:“我不想違法,因為我知道犯罪比受窮的害處更大。貧窮時不失去正義之心,嚴守本分,這才是致富的正途,哪能任性胡來呢?我們現在無災無難,這不比違法入獄要好很多嗎?”鄰縣的縣令後來因貪贓入獄,他的下屬也有很多人被牽連治罪。陳實的下屬這才感到他的教導正確,說:“貧賤的人一旦把握不住自己,就會惹來更大的禍患,我們現在平安無事,都是陳實所賜啊!”陳實不因貧賤而巧取豪奪,遠離正道,所以後來他才當上了高官,沒有中途倒下。他教導下屬不用歪門邪道解脫貧困,他們才沒有滑向犯罪的深淵。
安貧樂道,並非不思進取,它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是一種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積極心態,它是一種人生覺悟,能夠讓我們坦然度過人生中的每一個失意、每一段痛苦。
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因別人以及外界的幹擾而隨意改變,不讓憂愁與煩惱來左右我們的情緒,平淡生活,從容度過生命的每一秒每一分,這便是安貧樂道中的快樂人生。
平淡從容度一生在現代社會裏,人與人都在追求高尚和情操。因此,現在之間的交往,都是鄙視那些滿口仁義道德,活在虛假的禮法上,心裏卻是肮髒陰險的不義之人的。借著高尚、嚴肅的名分,偽裝出關心、愛護、正直、無私、嚴詞說教,不僅嚴重地刺傷了人類的感情,也傷害了人們應有的尊嚴。
陶淵明一生不願出仕,幾次做官都不如意,最終辭官回家。他最終辭官回家是因為這樣的一件事情引起的:有一天,郡裏派遣督郵到澤縣來檢查工作。
縣裏的小官吏聽到這個消息後連忙去向陶淵明報告。這時,陶淵明正在他的書齋裏讀書寫詩。他一聽督郵來檢查,十分掃興,便放下紙筆,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見他穿著一身便服,吃驚地說:“上級來視察了,你作為一縣之長,應該穿上官服,束上帶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才好,怎麼能穿著便服去呢?”,陶淵明向來鄙視一些道貌岸然,衣冠楚楚的官僚們,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去向督郵行拜見禮,他突然覺得自己再也不適合呆下去了。他歎息一聲對小吏說道:“我可不願意為了五鬥米的俸祿,就躬著腰向那些鄉裏小人作揖打拱,做出曲意逢迎的樣子來。”說完,陶淵明拂袖而去,轉身褪去官服,而且拿出縣裏的大印,一起交給小吏,說:“督郵來了.請你把這些東西交給他。”社會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的麵容威嚴而又有禮儀,神態肅穆,擺出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屑與人為伍的樣子,故作清高的身份,其做派令人可笑。這往往是一群身心卑微的人,他們打心眼裏認為高貴是一種特權,是一種可以依靠外表掩飾的姿態,所以竭力向這個團體靠攏。隻要遇到了可以稱貴的人,即在社會上有身份、地位、財富等社會名流,他們便卑躬屈膝,點頭哈腰,百般奉承討好,一副奴顏婢膝的嘴臉,令人發笑。遇到了與自己同等身份或不及自己的人,他們馬上換上另一副麵孔,正襟危坐,不苟言談,巍然不可冒犯的姿態,對尊和卑的嚴格的劃分,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這是地地道道的偽君子,品格卑劣的小人物。
故意忸怩作態,是一種很強的表現欲望在作祟,其表演往往又流於膚淺。
彎的變成直的,直的變成彎的,做作不自然,令人作嘔。美好的感情、高尚的情操,與過分的掩飾、矯情的表演格格不入,矯揉造作不僅不利於感情、友好、希望等內含的表達,也敗壞了真的形象、美的形象、善的形象,沒有絲毫可以值得欣賞的。成功的人際交往,都是建立在自信而又謙虛、熱情而又端莊的基礎上的。美好的塑造,離不開良好的文化教養、出類拔萃的聰明才智和高雅不俗的儀表。惟有如此,才會有上好的率真的表現。
我們在嘲笑這些醜惡嘴臉的同時,也要知道,真正學識淵博、修養深厚的智者是不會裝腔作勢的。《欽差大臣》一書便淋漓盡致地揭示了俄國上層社會的虛假醜惡的眾生相。那些貪圖近利的官吏們為了能抓到一個機會,盡裝腔作勢之能事。高尚之人,從來都是隨性而為,瀟灑不羈的。有兩句歌詞寫得好,“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人不能憑偽裝去麵對生活,如果你連最起碼的真實都做不到,那麼你最終將變成一場虛空,戴著麵具生活,什麼也得不到,什麼也留不下。可見,一個人還是要平淡、從容一些好,不必拿腔拿調地累自己,如若因此而做錯事,那就更不值得了!
平淡但不平庸人生坎坷,常有驚濤駭浪,大悲大喜之事;人生也平常,往往自然而然,在瑣碎中完成人生的旅程。我們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常的人生也才是真實的人生。
有人說,生活是一杯平淡的白開水,生活是一篇悅耳動人的樂章,生活是洶湧澎湃的驚濤駭浪。這句話確實有點道理,而且也很形象。說生活是白開水,就是因為生活是平淡的;說生活是樂章就是因為生活確實很精彩;說生活是驚濤駭浪,就是因為生活總有大悲大喜之事。
很可能,當我們回味人生時,人生就像河裏的流水,匆匆而過卻什麼也沒留下。人得圖強,這是真理。但人生本身卻是一個平淡無奇的旅程,當你享盡榮耀,享盡生活的美妙,但到最後,你什麼也留不下,留下的也隻是一個名字,一杯黃土。生活就是這樣,所以,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除了有發憤作為的心態外,我們還要有個平常心。
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抗拒生活是“平淡中真實”這一現狀,辯證唯物主義的哲人曾說過,“人必須先解決衣食住行,才能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生活的真實和平凡在於離不開一日三餐,離不開油鹽醬醋,離不開鍋碗瓢盆。熙攘的都市裏,你得習慣於不絕於耳的噪音,習慣於擠公交車上下班,習慣於在菜市場跟小販討價還價。想想看,再偉大的人也得吃飯,再功成名就的人也得睡覺,人都如此,我們都需要習慣。
當然,生活也不僅如此。生活也有豐富的色調在裏麵。你可以享受到人性之美,你也可能融人到這個色彩繽紛的世界中,這個世界仍然是燦爛的,而不是灰色。平淡也不是灰色。平淡是以真善的眼光,平心靜氣地看待自己的生活,不強求,處之泰然。
有人說,平淡不是對生活的變調,不是逃避現實生活,不是對事業的無所追求,而是淡泊名利、凝視遠方,在平淡的大道上馬不停蹄地趕路。這句話是對的。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平淡意味著我們可以遊手好閑,平淡的生活仍需要我們付出努力。
還有人說,平淡就如一條沒有驚濤,沒有駭浪的小河,但能馱起理想之舟,可以讓它平穩地駛向現實的港灣。的確如此,如要我們不認為生活是平淡的,或者我們沒有一個平常心,但我們有抱負、有理想,那麼結局可能就是,我們因過分強求而不擇手段,因過分要求自己要身心憔悴,我們不會有一天的安寧。這樣的人生是痛苦的,也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人生。我們要擁抱平常心,在盡力而為,自然而然中實現自己的理想,享受人生的樂趣。
平淡是真實的,而平常心是我們生活的“道”。
3.寵辱不驚,樂天知命任運隨緣禪學中很主張任運隨緣,《壇經》上說:“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係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不能任運隨緣,就束縛了身心的發展,於做人處世都沒有什麼益處可言的。
唐朝藥山禪師投石頭禪師門下而悟道,他得道之後。門下有兩個弟子,一個叫雲岩,一個叫道吾。有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參禪,看到山上有一棵樹長得很茂盛,綠陰如蓋,而另一棵樹卻枯死了,於是藥山禪師觀機逗教,想試探兩位弟子的功行,先問道吾說:“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道吾說:“榮的好!”再問雲岩,雲岩卻回答說:“枯的好!”此時正好來了一位俗姓高的沙彌,藥山就問他:“樹是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沙彌說:“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他們三個人對樹的成長衰亡有三種不同的意見,寓意著他們對修道所采取的態度有三種不同的方向。雖然高沙彌的見解有點誰都不得罪的意味,然而這卻是禪對這件事的正解:我們平常所指的人間是非、善惡、長短,可以說都是從常識上去認識的,都不過停留在分別的知識界而已,但是這位見道的沙彌卻能截斷兩邊,從無分別的慧解上去體認道的無差別性,所以說:“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宋代的草堂禪師總結了這一公案,並作偈一首——雲岩寂寂無窠臼燦爛宗風是道吾深信高禪知此意閑行閑坐任榮枯人活著,要做的事情很多,奢望每一件都能按自己的設想發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一切的羈戀苦求無非徒增煩惱,隻有一切隨緣,才能平息胸中的“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