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性共同參加的活動,較之隻有同性參加的活動,參加者一般會感到更愉快,表現得更起勁兒、更出色。這是因為當有異性參加活動時,異性間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就會使人獲得程度不同的愉悅感,並激發起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處理問題都會顯得比較順利。
由於異性效應,青春期的同學們都希望引起異性的關注,都希望能以自己某些特點或特長受到異性的青睞。男孩往往為了在女孩麵前表現自己而激勵自己要成績優異,談吐文明禮貌,舉止瀟灑自如,服飾整潔大方,富於探索精神,具有豁達的胸懷和男子漢的氣質。女孩子也不知不覺地對自己提出了要求,要刻苦努力學習,舉止優美大方,待人溫文爾雅,言談風趣,富有修養。這種相互激勵就成為男女同學發展的動力和“促進劑”。
當然,男女同學在交往中既要無拘無束、坦誠相待、相互激勵、共同進步,又要注意男女有別,適當把握異性之間交往的“度”,才能使異性交往健康順暢地進行。
11.刺蝟效應:和諧關係在合適的距離中實現
現在,我們在學校,人際關係比較簡單,隻需要處理好自己和老師、同學們的關係就可以了。其實,當你走入社會你會發現,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非常複雜,十分微妙。
人際關係處理得好環,往往是能否取得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關鍵。一直以來,人們都把“親密無間”作為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認為關係密切的朋友就應該形影不離、暢所欲言,沒有絲毫隔閡或任何個人隱私。
事實上,真正做到親密無間是不可能的,隻能做到“有距有間”,即保持適當的交往距離。換句話說,人際交往應當親密有間,和諧關係隻有在合適的距離中才能得以實現。
有一位火車司機,每天都會開車經過一座山間小鎮,小鎮邊上有一座花草簇擁的白色小屋。每次他開車經過,都會看見一個女人站在白屋門前,遠遠地向他揮手。起初,她身邊站的是一個拽著她衣襟的小女孩。後來,小女孩漸漸長大了,就和母親並立門前,一起朝他揮手,這讓司機十分感動。
有一天,司機朝著那座小白屋走去,然後忐忑不安地敲門。門開了,露出的是一張充滿敵意和不信任的臉。老司機清楚地知道,這就是幾十年一直向他揮手的婦人。老婦人對陌生人的戒備和冷冷的態度,使他感覺到強烈的失望。司機告辭了,心中是說不出的落寞與傷感。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兩個人由於說話投機、性情相近而覺得彼此投緣、一見如故,很快就發展成為親密無間的好朋友。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態度就從尊重、容忍發展成要求,再加上彼此的差異引起的摩擦,慢慢地,當要求不被滿足,摩擦不斷升級時,挑剔和批評就會出現,到最後連朋友都做不成,更別說是好朋友了。
所謂“距離產生美感”,這正是人際交往的辯證法則。親密有間,妙就妙在距離帶來的想象空間。霧裏看花,水中望月,往往給人“距離美”的感覺。台灣女作家席慕蓉說過:“友誼和花香一樣,還是淡一點的比較好,越淡越使人依戀,也越能持久。”這個“淡”字也包含著“保持距離”的含義。
無論跟你多親密的朋友,在你們相處時也必須保持適度的距離。有距離,才會有自由呼吸的空間和必不可少的尊重。這種社會現象就體現了心理學上著名的“刺蝟效應”。
刺蝟效應來源於西方的一則寓言:在寒冷的冬天裏,兩隻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這樣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刺蝟效應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也許你會說,“好朋友”就應該同穿一條褲子,彼此無私。能這樣想很好,表示你是個可以肝膽相照的朋友。但問題是,人的心是很複雜的,你能這麼想,你的“好朋友”可不一定這麼想。你的朋友,也需要他的個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