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艱苦的手術從清晨進行到黃昏,就像打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眾人都疲憊極了。專家命令為患者縫合傷口,女護士突然嚴肅地盯著外科專家,說道:“我們用了12塊紗布,您隻取出了11塊。”
專家斷言:“我已經都取出來了。”他又命令道:“手術已經進行了一整天,病人需要休養,立刻開始縫合傷口!”女護士馬上高聲抗議:“不,不行!我記得清清楚楚,手術中我們用了12塊紗布。”
外科專家根本就不理睬護士,命令道:“聽我的,準備縫合!”女護士毫不示弱,幾乎大聲叫起來:“您是醫生,您不能這樣做!”直到這時,外科專家冷漠的臉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舉起左手心裏握著的第十二塊紗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
在工作中,我們可能會迷信一位老師、一位前輩,但事實上,他們未必正確,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判斷。如果在權威麵前一味地隨聲附和,我們隻能生活在他們的影子裏,不但不會發展,而且會更落後。許多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堅定地忠於自己的選擇,不輕信,不盲從。
10.從眾效應:大家的決定肯定是對的嗎
在一家西餐廳裏有兩位新來的女服務員,一位叫李梅,一位叫秀珍,為了使客人支付小費,她們各自在收取小費的盆子裏先放了一張美鈔。不過,李梅放的是1元,秀珍放的是10元。
兩個小時之後,李梅收到的小費都是1元的鈔票,而秀珍收到的卻都是10元的。這是因為客人支付小費,大多都拿不準支付多少為宜,他們往往就會以別人的做法作為參照標準。
生活中,不知你發現沒有,你經常會不自覺地有這樣一種心理:在拿不定主意時,就看看別人怎麼辦;當不知道何去何從時,就問問其他人的想法。我們往往很難做到我行我素,特立獨行。
很多時候,我們會觀察其他人的行為,然後也跟著照做不誤。比如看到周圍很多同學玩某個遊戲,我們也要去玩玩;看到別人有的東西,我也想要有。苗苗姐以前班上就有這樣的同學,本來這個同學對追星從來不感興趣,但是看到身邊的朋友都在討論某個明星如何的帥,如何的酷,為了不讓別人覺得他“out”了,他也不自覺地加入到了追星族中。
我們常常認為大眾承認的東西就是好的。對於每樣新鮮事物,一個人做會被稱為“傻瓜”;兩三個人做,被稱為“從眾”;成百上千人做,就稱之為“流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很難獨立抉擇,因為誰都不願搞特殊,受嘲諷,到頭來背上“土老帽”的稱號。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總是習慣於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自己並不孤立。研究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不同的意見。
在研究從眾現象的實驗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阿希實驗”。1952年,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設計實施了一個實驗,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從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他請大學生們自願做實驗對象,告訴他們該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坐在那裏,他隻能坐在第六個位置上。其實,這5個人事先就跟阿希串通好了,他們就是所謂的“托兒”。
阿希讓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判斷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等長,同樣的比較總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很容易就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然而,在兩次正常的判斷之後,5個“托兒”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實驗對象開始覺得很迷惑,他應該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可內心並不認同的答案呢?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的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始終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