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永遠長不大的孩子(1)(2 / 2)

但隨著地球上物種越來越多生存競爭趨於白熱化,爬行動物這一繁殖機製的負麵效應日益顯現,無人看守的上麵僅蓋著薄薄一層浮土的恐龍卵成了許多動物覬覦的食物。碩大飽滿的恐龍蛋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一枚蛋就夠一隻中型獸類飽餐一頓的。發現一窩恐龍蛋就好比發現了一座糧食倉庫,可以坐吃好長時間。恐龍蛋裏有小生命在孵育,因此不會腐爛變質,這頓吃不了可以留著下頓吃,今天吃不了可以留著明天吃。要是小恐龍破殼而出,那更好了,稚嫩的毫無防衛能力的小家夥更受掠食者們的青睞,就像今日人類餐桌上的烤乳豬一樣,是大開胃口的珍饈佳肴呢。於是,饑腸轆轆的掠食者鑽頭覓縫尋找恐龍卵,肯定有不少膽子特別大的家夥冒著被成年恐龍吃掉的危險,悄悄跟隨在這些臨近產卵期的巨無霸後麵,以期捷足先登。利益與風險是成正比的,高利益要冒高風險,高風險能帶來高利益,險惡的叢林本來就是冒險家的樂園。就像今日人類社會裏的毒販,明知一旦被抓住就會綁赴刑場,但為了獲得高額利潤,不惜鋌而走險一樣。法國有一位名叫詹姆斯專門研究恐龍的動物學家甚至斷言,發展到後來,每一條臨近產卵的恐龍身後,都麇集了一大群居心叵測的掠食者。在我的想象中,此番情景,很像今日歌星、影星和球星身後跟著一大群追星族一樣,當然,不能叫追星族,而應當叫追蛋族。許多恐龍體形龐大,動作笨拙,目標顯眼,無法藏匿,也無法鑽進隱秘的地洞去產卵,也就甩不掉粘在身後的掠食者。乍看起來優點不少的繁殖機製變成物種衰亡的禍根。久而久之,恐龍繁殖成功的概率越來越小,能順利孵化並長大的幼獸越來越少,最終被無情的大自然徹底淘汰了。

當年在地球上盛極一時的稱王稱霸的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中,隻有龜類、蛇類、鱷類和蜥蜴四大家族存活至今。它們沒被大自然淘汰的原因,除了體形相對較小,動作較靈活,較易躲藏外,最根本的一條,是對爬行類繁殖機製作了必要的補充或修正。龜類總是在夜深人靜時,躡手躡腳悄悄爬到水邊的沙地去產卵;蛇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拋棄了爪子,細長的身體便於鑽進隱蔽的洞穴繁殖後代;鱷類怕產在草叢或浮土下的卵被掠食者竊取吃掉,不吃不喝守候在產房旁,直到小鱷魚孵化出殼;蜥蜴臨產前會用強有力的爪子在土坡上挖掘可供藏身的洞,在土洞產下卵後,不會立即離去,而是在產房四周巡遊數日,確信沒有想伺機作案的盜賊後,這才一步三回地離開這些寶貝蛋。

關於劍齒虎的滅絕,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因為劍齒虎傳統的食物——猛獁象隨著地球進入冰河期而大批死亡,劍齒虎巨大的門齒隻適合獵殺大型草食動物,而對付不了行動敏捷的小動物,食物鏈斷裂,因此劍齒虎也就被大自然淘汰了。可也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中古時期大型食草獸並非猛獁象一種,還有暹邏牛、原種馬、巨蜥和大鱷等等,一般來說食肉獸都是機會主義者,逮著什麼吃什麼,劍齒虎不可能如此偏食挑食,隻吃猛獁象而不吃其他東西。再者,劍齒虎在麵對中小型獵物時,過分發達的門齒雖然是個累贅,但其虎爪也很厲害,尖利的指爪就像小匕首,不用張嘴噬咬,狠狠一爪掃過去,就能把中小型獵物掃得靈魂出竅,因逮不著東西吃而遭致整個物種滅絕的理由顯然是經不起仔細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