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了,一個沉甸甸的問號縈繞在我心頭,找不到能讓我滿意的答案。明末清初,當一支野駱駝曆經千辛萬苦,終於從青海的巴顏喀拉山脈來到雲南的日曲卡雪山,為什麼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興旺發達的種群突然走向衰亡,數量驟減,瀕臨滅絕?我翻閱地方誌,那段時間裏日曲卡雪山和尕瑪爾草原沒有發生過瘟疫,也沒有發生過地震、洪澇、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幾十年時間,對一個物種來說,隻能說是生命曆史長河中的短暫瞬間,正常的情況下,不可能衰亡得如此迅速。這確實很神秘,頗讓人費解。采訪當地的老人,是這樣解釋野駱駝衰亡現象的:明朝降將吳三桂,因出賣山海關有功,被清庭封為定西王,坐鎮雲南,為取寵新主,保住自己的花翎頂戴,大兵壓境逼緬王交出明朝流亡君主,用弓箭勒殺於昆明城外;賣主求榮,天地難容,吳三桂前世是駱駝投胎,玉皇大帝龍顏大怒,遂派遣神犬下凡,咬死所有在雲南境內的野駱駝,以示警告,也是給定西王一個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預兆。
我當然不會相信這類迷信色彩很濃的民間野史。一些動物學家對這一現象有另外一種解釋,認定是人為造成的災禍,即當地山民大肆捕殺,遂造成野駱駝數量驟減。這種解釋聽起來蠻有道理的,可我覺得仍有商榷的餘地,起碼不是野駱駝在短時間裏衰亡的唯一原因。不錯,據當地史籍記載,明末清初時,日曲卡山麓一帶出現了許多以捕捉野駱駝為生的獵戶,用現在的話來講,抓野駱駝已成為當地山民發家致富的支柱產業。人類毫無節製的狂捕濫殺,必然導致野生動物數量減少,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仍有兩個疑問無法解釋清楚。第一,當時火器還不發達,屬於冷兵器時代,邊陲山野的獵戶,裝備肯定很原始,無非就是刀叉弓箭,最多還有捕獸鐵夾和大呼小叫的獵犬,憑這些東西,很難想象就能把一個興旺發達的物種剿滅幹淨;第二,日曲卡山麓一帶自然環境特別適宜野駱駝生長,尕瑪爾草原牧草茂盛,水源豐沛,沒有飲食之虞,更有利於野駱駝的是,享有生命之舟美譽的尕瑪爾草原往西去,就是有死海之稱的戈壁沙洲,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對其他物種而言是名副其實的生命禁區,對野駱駝而言卻是理想的棲身之地。駱駝是沙漠之舟,可在戈壁沙洲自由出沒,遇到獵人追攆,逃進浩瀚的戈壁灘去就沒事了,沒有哪個獵人吃了豹子膽敢闖入神秘莫測的戈壁沙洲去捕捉野駱駝的。
非說是由於人類的狂捕濫殺導致野駱駝絕跡,在明末清初還不具備現代化狩獵工具的年代,在日曲卡雪山這塊特別適宜野駱駝生存的土地,恐怕是言過其實了。肯定還有其他鮮為人知的原因,我要找到更科學的解釋。
我翻閱資料,查看遠古時代的恐龍、中古時代的劍齒虎和現代的大熊貓,為什麼會滅絕或走向衰亡。
關於恐龍的滅絕,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的認為是白堊紀宇宙一顆行星與地球相撞,發生大爆炸,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物種都在那場大爆炸中死亡殆盡;有的認為是地球進入冰川期,氣溫驟降,大片植物冷死,恐龍饑寒交迫,也成批倒斃;有的認為是一種很厲害的瘟疫在地球蔓延,反反複複流行,奪走了恐龍等許多動物的生命;也有幾位動物行為學家持這樣的觀點,認為恐龍的滅絕是跟恐龍行為方式密切相關的。恐龍屬於爬行動物,大凡爬行動物,采用卵生方式繁殖後代,鳥類也產卵,但需要親鳥抱窩孵化,雛鳥才會出殼,而爬行動物的卵生方式要簡單得多,將卵產在土坑裏後,母獸便揚長而去,靠自然溫度孵化這些卵,母獸也不承擔養育或保護幼獸的責任,幼獸出殼後自生自滅。爬行動物選擇這種繁殖機製的好處是,母獸免去了育兒的艱辛與麻煩,也避免了育兒期易遭襲擊的風險,還能騰出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進行下一茬繁殖。但是這種繁殖機製的最大害處是,幼獸得不到母獸的庇護,也得不到母獸傳授的覓食飲水躲避敵害的生存知識,完全憑本能掙紮求生,完全靠運氣獲得存活機會。剛開始時,東產一窩蛋,西產一窩蛋,又不必勞心費神地去孵化去養育,好不快哉。爬行動物這一繁殖機製使恐龍這個族群數量猛增,興旺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