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清廉於世,兩袖清風:廉潔的故事(3)(2 / 2)

知識拓展:

六朝古都“南京”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自古以來是長江下遊地區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早在我國唐宋以前,南京就被稱為“六朝古都”。所謂“六朝”是指:(1)三國吳。孫權稱王,定都建業(今南京)。(2)東晉。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晉皇族司馬睿被擁戴在建康(今南京)當皇帝,建立東晉政權。(3)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不受一文之汙的張伯行

清朝時期的張伯行以為官清廉而聞名朝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張伯行升任江蘇按察使,當時官場中新上任的官員都要給上司送禮。按照這種慣例,張伯行此次需要花費白銀四千兩。一向儉樸克己的張伯行從不貪汙受賄,更對貪汙受賄的行徑深惡痛絕,所以張伯行拒絕送禮。不僅如此,上任後,張伯行還大力革除地方弊病,整頓吏治,從而得罪了總督和巡撫,因此常常受到排擠。

第二年,康熙帝南巡來到江蘇,諭令總督和巡撫向朝廷舉薦賢能的官員。康熙帝沒有在呈上的舉薦名單中看到張伯行的名字,大為惱火,怒斥總督和巡撫道:“張伯行居官清廉自守,我也素有耳聞,他克己奉公而且辦事得力,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臣幹吏,而你們卻對他置若罔聞,沒有向我舉薦他。”說完這番話後,康熙帝又轉向張伯行,說:“我很了解你,他們不舉薦你,我來舉薦你。將來你要一如既往,不要辜負我對你的信任,讓天下人譏笑我不能明辨是非。”康熙帝當即破格擢升張伯行為福建巡撫。

張伯行任福建巡撫期間,為當地百姓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事,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買糧撫民。張伯行不但沒有從中謀取私利,還將自己的俸祿用來賑濟窮苦的百姓。在張伯行任職期間,福建百姓再也沒有因為災荒和饑餓而流離失所。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政績卓著的張伯行奉旨調任江蘇巡撫。江蘇是富庶的魚米之鄉,而貪腐之風大肆盛行,張伯行知道此去定有一番艱難的鬥爭。赴任後,張伯立即發布檄文——《禁止饋送檄》,文中寫道:“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汙。”張伯行以此明誌,堅決同腐敗鬥爭到底。當地許多官員為了升遷,任意加重賦稅,百姓不堪其苦,張伯行果斷地廢除了許多苛捐雜稅。

因為和總督的矛盾很深,張伯行一直備受壓製。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張伯行告病還鄉,但是愛惜人才的康熙帝沒有批準。

“公則生明,廉則生威。”張伯行曆官20多年,清廉剛正,為世人所敬重。

先生點評:

廉潔作為一種道德標準、價值取向,始終在社會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從古至今,但凡清廉的人都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因為他們常常以身作則,潔身自好,所以才會有天下太平之盛世。

知識拓展:

張伯行字幅退金

有一次,江蘇六合縣的王縣令給張伯行送了一幅山水畫,“敬請張大人指教”。張伯行回家後拿起畫幅覺得有些重,使勁一抖,竟從畫軸裏抖出一根金條來。張伯行明白王縣令是有求於他,便派人把王縣令找來,對他說:“你的畫不錯,我收下了。禮尚往來,我也送你一幅字。”王縣令喜出望外,拿著字幅喜滋滋地回家了。

回家後,王縣令覺得納悶:這幅字怎麼這麼重?打開畫軸一看,裏麵竟然有一根金條——原來物歸原主了!王縣令好生尷尬,再看張伯行所題的墨寶,正是:“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