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胄秉公斷案
戴胄是唐初大臣,字玄胤,諡號忠,相州安陽人。他為人正直、公正,是唐太宗時期的一位良臣。
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皇後之兄長孫無忌帶刀進入皇宮,在宮門口站崗的監門校尉未發現。按照唐律,長孫無忌和監門校尉都違犯了法律,可是,當朝宰相封德卻說,長孫無忌是一時疏忽,不能算犯法,校尉麻痹大意,應該殺頭。
唐太宗居然點頭同意這麼辦,這時,戴胄挺身而出,明確表示,這樣量刑不公平。
他說,長孫無忌帶刀入宮,校尉沒有發現,兩個人都觸犯了法律,如果量刑,應一視同仁,怎麼能重此輕彼呢?戴胄說得理直氣壯,有理有據,唐太宗隻好答應重新商議。
再次商議時,封德仍是力主原判,戴胄便據理辯駁,寸步不讓。他指出:長孫無忌和校尉,論其過誤,情況相同,而校尉是由長孫無忌帶刀入宮的緣故而致罪的,“於法當輕”。現在,輕罪反而重判,重罪反而輕判,很不合理。
戴胄堅決要求依法判決,唐太宗覺得戴胄說得有理,最終接受了他的意見,把長孫無忌和校尉都免罪了。
這裏的幾個人物,長孫無忌是“國舅”,又是有卓著功勞的開國元勳;封德是當朝宰相,大權在握,更有皇上偏袒;監門校尉則不過是在宮門口站崗放哨的小官;戴胄自己也不過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長。可是他堅持秉公處理,堅持公平斷案,這是很不容易的。然而,正是因為公平合理,才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首肯。
先生點評:
骨氣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應當挺起自己的脊梁。如果沒有了骨氣,奴顏婢膝、蠅營狗苟地生活將是人最大的悲哀,那樣的人生毫無意義。
知識拓展:
戴胄直言敢諫
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九月,太宗命人修複仁壽宮,並更名為九成宮。後來,太宗準備接著修葺洛陽宮。這時,戴胄上疏勸阻說:“陛下自登基後建功立業,救民眾於水火之中,國家如今漸漸穩定下來,人人都在誇讚陛下的卓越功勳。臣才識淺陋,但願以區區之誠向皇上進言,陳述一下臣職分之內的事情。今日不少地方都在增設軍隊,很多壯丁都被征召入伍。修複九成宮的時候,又將剩餘的男子役使殆盡,如今京城附近已經沒有多少壯年男子了。國家剛剛經曆了戰亂離散,民間戶少人弱,一人從軍服役,全家便會廢於農事,而國家卻不會免除他們的徭役,長期這樣下去,恐怕會引起民眾的不滿。而且最近國庫也漸漸空虛,要是再修建洛陽宮,可能還要加重賦稅,這樣,百姓會不堪其擾。”太宗看完戴胄的奏折後,十分讚許,並對身邊的侍臣說:“戴胄與我並無骨肉之親,他卻始終以忠正公直砥礪自己的操行。其體察國事,情深意切;遇有緊要大事,無不上奏陳述申明。我晉封他的官爵,是要回報他的一片赤誠之心啊。”
兒皇帝石敬瑭
五代時代,後唐明宗在位的時候,手下有兩員大將,一個是他的兒子李從珂,一個是他的女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兩個人都驍勇善戰,但互不服氣。後來李從珂做了後唐皇帝(就是唐末帝),二人的矛盾就更深了。
李從珂派了幾萬人馬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晉陽城,石敬瑭抵擋不住,晉陽城危在旦夕。石敬瑭的一個謀士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向契丹求救。那個謀士幫石敬瑭起草了一封求救信給小石敬瑭十歲的契丹國主耶律德光,表示願意拜契丹國主為父,並且答應在打退後唐軍之後,把雁門關以北的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指幽州、雲州等十六個州,都在今河北、山西兩省北部)的土地獻給契丹,還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