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回答說:“臣既然已經受命為將帥,就應該盡職盡責做好分內的事。”說完,仍舊命令斬殺兩名隊長示眾,並重新任命兩名宮女擔任隊長。孫武再次擊鼓發令,宮女們按照鼓聲聽令,沒有一個人敢發出嬉笑聲。
先生點評:
古人雲:“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具備守信的品質,他就必然是個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的人。
知識拓展:
常勝將軍孫武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他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孫武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
商鞅立木為信
商鞅是衛國的貴族,原名公孫鞅。年輕時好刑名之學,在魏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公叔痤臨終前將商鞅推薦給了魏惠王,希望魏惠王任他為相,但惠王並沒有把商鞅當回事,也沒有重用他。
後來,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求賢,招納有才有識之士,於是便離開魏國,來到了秦國。商鞅舌戰當時秦國貴族、力排眾議,向秦孝公提出了自己的變法主張,很受秦孝公的賞識。於是秦孝公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實行變法。
當變法的各項具體法令都已製定好後,商鞅並沒有急著將其公之於眾,而是首先取信於民。商鞅在秦國都城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餘長的木頭,召集百姓並當眾許下諾言:“凡是能將木頭搬到北門的人,奉上十金作為獎勵。”
百姓感到莫名其妙,議論紛紛。有人說:“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搬一根木頭就賞賜十兩黃金?”有人跟著說:“是啊,我看這事兒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眾人指指點點,猜測商鞅的用意,並沒有人願意上去搬那木頭。
於是商鞅又當眾宣布:“若是有人把木頭搬到北門,賞賜黃金五十兩。”眾人嘩然,更加認為這不會是真的。
這時,一個中年漢子走出人群對商鞅一拱手,說:“既然官老爺發令了,我就來搬,五十兩黃金不敢奢望,賞幾個小錢還是可能的。”
中年漢子扛起木頭直向北門走去,圍觀的人群也跟著他來到北門。中年漢子放下木頭後被官吏帶到商鞅麵前。商鞅笑著對中年漢子說:“你是條好漢!”說完,商鞅拿出五十兩黃金,在手上掂了掂,說:“拿去!”
消息迅速從鹹陽傳向四麵八方,國人紛紛傳頌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他的變法措施也因此在秦國順利推行。
先生點評:
“人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守信、信守諾言是一種美德,更是為人處世之本。一個人如果言而無信,失去了別人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還寶貴的東西。
知識拓展:
商鞅作法自斃
商鞅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後,惠文王繼位。貴族們知道惠文王痛恨商鞅,於是便製造流言飛語,甚至誣陷商鞅謀反,惠文王於是下令捉拿商鞅。得知這一消息,商鞅隻身離開家,打算逃往他國。
商鞅急於逃離秦境,匆匆趕路,來到關下,不想被守關軍士攔住,聲稱:“商君有令,黃昏後非公事不得出城。”商鞅這才意識到必須投宿住店。他來到一家旅店,老板走出來說:“既是客人我們當然歡迎,請問您是誰,弄不清身份,我會被殺頭的。這是商君的法令,違背不得呀。”商鞅當然不敢承認自己的身份,走出旅店,仰天長歎:“我這是作法自斃呀!”
後來,商鞅被惠文王處以車裂之刑。
藺相如完璧歸趙
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稀世珍寶——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也想得到這塊寶玉,便派使者帶著書信來見趙惠文王,說:“秦王願拿出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和氏璧,不知趙王是否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