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但孝順伯父,還很孝順自己的父母。
有一次,他去外地聽別人講經文,忽然感覺心驚肉跳,特別不安,他預感可能是母親生病了,就急忙趕回來看望母親。原來他的母親確實生了病,本來他的兄弟們要叫他回來,但是母親不願意耽誤他聽人講經文,就沒有讓他們去。沒想到,阮孝緒竟然感應到母親生病自己回來了,鄉親們無不感到驚訝。
聽醫生說母親的病需要新鮮的人參才能醫好,阮孝緒就去山上找人參。一連找了很多天,卻連人參的影子都沒見到,但是他絲毫不泄氣,繼續尋找。有一天,他找得很累,想休息一下,這時他的前麵出現了一隻鹿,鬼使神差般的,他忘記了勞累,跟著鹿走了起來。一會兒,那隻鹿不見了蹤影,而一株新鮮的人參出現在他的麵前。他喜出望外,連忙采摘了人參。母親吃了人參就痊愈了。
知道這件事的人,都說阮孝緒的孝心感動了天地,所以出現了一隻神鹿指路,讓他采摘到了人參,於是有了隨鹿得參這個故事並流傳下來。
先生點評:
出自內心真誠的感恩和敬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而不是禮節上的做作和表麵的功夫。孝順絕不是喊口號,講排場,而是用實際的行動表達自己對父母的孝順之意。
知識拓展:
人參
人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多生長於晝夜溫差小、海拔500~1100米的山地緩坡或斜坡地的針闊混交林或雜木林中。由於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被稱為人參。人參還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是馳名中外的名貴藥材。但是由於人們的過度采挖,如今人參已被列為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殺雞俸母
茅容是東漢時期河南陳留人,四十歲時,他還隻是個非常普通的農夫,但讓人稱道的是,他對自己的母親特別孝順。為了增加莊稼的收成,更好地奉養母親,不管刮風下雨,他都非常辛勤地勞作。
有一次,他正在地裏辛勤地耕種,忽然天降大雨,茅容和在地裏耕種的其他人都跑到一棵大樹下避雨。隻見其他人都在樹下吊兒郎當地或站或坐,談笑粗俗,隻有茅容一個人在那裏端正地坐著不說話。這時候,有一個人從此處經過,見到茅容氣質不凡,就主動與茅容交談起來。兩個人一直聊到天黑還言猶未盡,於是此人就隨茅容回家住宿。
這個過路人正是當時的名士郭泰,郭泰學識淵博,有弟子千人,十分愛結交有德之人。
兩人一夜無話,第二天一大早,郭泰看到茅容在殺雞燉湯,以為他要款待自己。等到吃飯的時候,茅容端上來的卻是山肴野蔬,郭泰不禁暗自驚訝。後來,他才知道茅容把燉好的雞肉一分為二,一份讓母親這頓吃,另一份留著讓母親下頓吃,而自己和客人隻吃山肴野蔬。郭泰不禁感動於茅容的孝心,對他大加讚賞,並主動提出教茅容學習聖賢之道。後來,在郭泰的指導下,茅容成為學識品行並重的人,而他孝順母親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先生點評:
好東西給父母享用,這個舉動看似簡單,但並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孝順父母是品德完善的表現,而這種孝心有時候跟成功、學識和名利沒有關係,不管是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還是耕作田間的農夫,隻要有孝順父母的心意和行為,都值得尊重。
知識拓展:
郭泰
郭泰,東漢末年著名學者,字林宗,山西界休人。家境貧寒,父親早喪,與母親相依為命,慘淡度日。長大成人後,跟隨屈伯彥學習,三年學業完畢,博通典籍。
郭泰性情通達,淡泊名利,不求仕進,但極富同情心,積極提攜和幫助後進人士,即使是那些所謂的“不仁之人”,也盡其所能給予幫助。郭泰隻活了42歲,但是影響頗大。其死訊傳出後,四方文人學士紛至遝來,為其送葬者竟達千餘之眾。文學家兼書法家、大學士蔡邕親撰銘文。事後蔡邕說:“我一生為人撰碑銘很多,而多有虛飾之辭,唯郭有道之碑銘,文副其實,我毫無愧色。”僅此一斑,足見世人對郭泰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