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百善孝為先:孝的故事(2)(2 / 3)

相傳,祖母生病的時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帶,守在祖母的身旁。所有的食物、湯藥,一定要先自己嚐過之後再給祖母進食。

蜀國滅亡後,晉武帝準備讓李密擔任太子洗馬的官位,朝廷不斷催促他前去任職。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李密舍不得離開祖母,就上書給晉武帝,陳述家裏的情況,說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這就是著名的《陳情表》。李密在《陳情表》中懇切地說:“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照顧,否則就不能安度晚年。據說烏鴉都知道喂養衰老的母親,人豈能不如鳥呢?況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許多官員都受到您的垂憐,何況我的家庭情況比他們更加特別。我請求陛下準許我奉養祖母,讓她安度晚年!”

《陳情表》言語懇切,委婉動人,晉武帝看了,被李密對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讚歎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其暫不赴任,而且為了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給他兩個奴婢,並指令所在郡縣,發給李密贍養祖母的費用。

先生點評:

感恩和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父母和長輩都是兒女前進的動力和情感的依托。孝順父母長輩,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知識拓展:

李密的仕途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孝期滿後出仕。他在任溫縣(今河南溫縣)令時,政令嚴明,政績顯著。在李密之前,官吏每次經過溫縣,必苛求供給,當地人民怨聲載道。李密到任後,中山諸王仍苛求如故,但李密據理力爭,使諸王過境不敢苛求,為百姓辦了件好事。

李密原本期望能夠到朝廷任職,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但由於朝中無人推薦,最後隻做了漢中太守。後因做詩抱怨得罪了晉武帝,被罷官歸田。後來病死在家,終年六十四歲。

伯俞泣杖

漢代梁州有個名叫韓伯俞的人,他有一個非常嚴厲的母親,伯俞小時候做錯事情時,最害怕的就是被母親知道了生氣。有時候,母親會用手杖打他,每當這時,伯俞就低頭躬身等著挨打,不哭也不為自己辯解。直等母親打完了,氣漸漸消了,他才和顏悅色地低聲向母親道歉。

伯俞長大後,是出了名的孝子,對母親十分敬愛。有一次,伯俞不知道因何惹母親發火,年事已高的母親隨手就打了伯俞幾下。其實,母親打得一點也不重,他卻哭了起來。

母親問他:“以前打你時,你總是不言聲,也不見你像今天這樣掉眼淚。現在這麼難受,難道是因為我打得太疼了嗎?”

伯俞忙說:“不是的。”他擦了擦眼淚,說,“以前挨打時,雖然感到很疼,但我心中慶幸母親的身體康健,以後我們還會有很長的時日在一起。今天母親打我,我一點兒也不覺得疼,足見母親的身體大不如前了,所以心裏難過。”

後人聽說了這個故事,就總結出了一個詞語,叫做“伯俞泣杖”。

先生點評:

愛不一定要拘泥於某種形式,沒有母親的嚴厲,或許也鍛造不出成功的伯俞。對於父母的管束、教育甚至是嘮叨,我們也應該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嚐試理解父母的苦心,未嚐不是一種孝行。

知識拓展:

小杖則受,大杖則逃

曾子有一次犯了錯,父親十分生氣,狠狠地打了他一頓,曾子沒想到要躲避,結果被打傷了。孔子知道後,來看他,並告訴他說:“小杖則受,大杖則逃,勿陷父母於不義。”意思是說,父母打你的時候,要看他們拿什麼打,如果是拿個小棍子來打你,你就忍一忍讓他打;如果是拿大棍子,你就要趕快跑,因為如果你不逃,萬一他們出手過重把你打傷了,那你就是陷父母於不義了。

孝的本意雖然是順從,但不是無原則的順從,父母的命令不動腦子全盤接受,並不是真正的“孝”。

隨鹿得參

目錄學家阮孝緒是南朝梁陳留尉氏(今天河南省境內)人,阮孝緒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過繼給了家境富裕的堂伯父做兒子,他對伯父特別孝順,也絲毫不貪戀伯父家的財產,而是讓伯父把錢財資助給那些比較窮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