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14)(3 / 3)

米芾行書的藝術特色

米芾作行書,最反對的是整齊平直的排列,認為這是“印版排算”。他以正側、俯仰、背合的強烈變化,體現飄逸超邁的氣概和沉著痛快的風姿,被人譽為“米顛”。米芾的行書體勢,有他的強烈個性,具有一定的傾向性,《苕溪詩》中有“半歲依修竹,三時看好花”句,稍加分析,“修竹三時看”等字,就能發現,這些文字都是向左傾斜的。這種傾斜,顯示出舒展大度,跌蕩險峻的動勢。然而又不覺失去重心,這是因為米芾的行書十分強調上下貫連的行氣,字字緊扣,構成的無形的行氣“線”的貫一,便化險為夷,起到了統一的作用。

就具體的字來說,有些字的左傾斜度還是非常大的。如《苕溪詩》中的“點”、“轉”等字,“點”字的四點排列左低右高,構成與水平線的夾角有20度“轉”字的斜度與垂直的夾角也達20度。米芾行書的藝術特色,正是與這種強烈的傾斜度分不開的。

王羲之所創造的“蟹爪鉤”

“蟹爪鉤”是行書豎鉤的一種表現形式,即在筆鋒勾出時,有一個轉折的過程。

“蟹爪鉤”是由晉代王羲之所創,這在《蘭亭序》中可以找到見證,如“殊”、“不”等便是。

“蟹爪鉤”的出現,是書法用筆強調“疾”、“澀”兩字的結果。馮武《書法正傳》記載了蔡邕的主張:“書有二法,一日‘疾’二日‘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矣。”“疾”是指行筆快迅,“澀”是指筆在運行過程中不要在紙上滑過,而要使筆鋒在運行時與紙增加磨擦,以增強線條的力度。

“蟹爪鉤”的表現形式到了宋代,在米芾的筆下得到了發揚光大。如《苕溪詩》中的“將”、“轉”、“浮”、“寧”、“成”、“賡”、“度”等字的鉤筆,勾出時的轉折過程特別明顯。由於米芾在書法中“蟹爪鉤”應用得特別多,而且典型,影響也就特別的大,所以一般的人們都以為“蟹爪鉤”是米芾的“發明”。

米芾善用“刷筆”

《海嶽名言》記載:“海嶽以書學博士對。上問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人,海嶽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複問曰:‘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

所謂排字、描字、畫字和刷字,都是書法家各不相同的藝術處理手法和藝術特色。米芾曾這樣說過:“善書者隻有一筆,我獨有四周。”可以理解為運鋒的靈活性、多樣性,在堅持“中鋒用筆”的同時,加以側鋒的輔助,並以四麵出鋒,這樣筆法的變化就豐富得多了。

這裏集米芾的行書“宮”、“襄”、“為”、“流”、“鬆”、“我”、“彼”、“集”等字,便能看到強烈的頓挫提按所產生的節奏感。同時,以米芾的行書與其他書家的行書作比較的活,便能發現,他善於將筆毫鋪開,以此表現濃重寬厚的“點”、“橫”、“豎”、“撇”、“捺”。從這些靈活的筆法變化中,可以體會到“刷字”的滋味。

現代大書法家鄧散木對米芾的“刷字”曾有專門的論述,他談道:“竹葉有背複偏側,竹子有長短粗細,一叢竹子,從枝到葉絕不相同,所以畫家當畫竹,也運用不同的筆法來畫出它的不同姿態。米南宮的字,就跟畫家畫竹一樣,用正鋒、側鋒、藏鋒、露鋒等不同筆法,使整幅字裏呈現正背偏側,長短粗細,姿態萬千,各得其宜。這樣就形成了他的獨特風格的‘刷’。”

文征明行書的結結體化

文征明數十年如一日,精心研究行書的結體美。隨之,日趨嚴謹的行書,便產生了結體的固定化。這種固定化的結體,便是文征明行書楷化的一種表現。關於這一點,一直不為人們所重視,如今我們隻要分析以下這幾部分字組,就可以清楚地認識這一點。

“閻”、“閽”、“閣”、“關(關)”的“門”部,“雅”、“雕”、“睢”、“難(難)”的“隹”部,“潦”、“流”、“江”、“清”的“水”部,結體都是完全相同,而且用筆的輕重、轉折、頓挫等情況也是完全相同的。特別是這些部首,並沒有因結字的另一部的筆畫多寡,結構的不同而產生變化。這種固定化的結體方式在曆來其他書法家的作品裏則是很少有的。

此外,文征明的書法中即使同一個字,幾次在作品中出現,但結體形式,用筆方法也都保持不變。如“路”字,“家”字,“車”字都反映了這個情況。

在一篇作品中,同一個字,幾次出現,寫法卻各不相同,一般認為是高明的處理,如《蘭亭序》中的“之”字,那麼文征明行書的楷化現象是否可取呢?就文征明行書而言,這種楷化現象有其可取之處。這是因為文征明的行書,是經過千錘百煉之後逐步形成的,每一部分體現了形式美的佳構,仿佛是良珠,雖沒有過多的外形變化,但其圓潤光潔之文質足為世人所珍。

行書的主要碑帖集錄

王羲之:《蘭亭序》、《快雪時晴帖》、《聖教序》。

王獻之:《中秋帖》。

王殉:《伯遠帖》。

歐陽詢:《卜商讀書帖》、《張翰思鱸帖》。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

陸柬之:《文賦》。

李邕:《雲麾李思訓碑》。

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

杜牧:《張好好帖》。

楊凝式:《韭花帖》、《盧鴻草堂十誌圖跋》。

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鬆醪賦》、《黃州寒食帖》。

黃庭堅:《鬆風閣詩》、《寒食詩題跋》。

米芾:《蜀素帖》、《苕溪帖》、《研山銘帖》。

蔡襄:《尺牘》。

趙孟頫:《仇公墓誌銘》。

鮮於樞:《蘇軾海棠詩》。

文征明:《滕王閣序》。

龍飛鳳舞的草書

草書,最初隻是為了書寫得快,能認識就可以,“草”字含有草率的意思。以後在使用中脫穎出了草書藝術,成為中國五大書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