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14)(2 / 3)

2.承上露鋒,右向落筆,即左折豎下;

3.逆向回鋒,向右上逆鉤挑出。

橫向連點:

1.承上筆帶下,逆鋒向左按下,即向右轉鋒,完成第一點;2.向右按頓,然而向右上挑提,完成第二點;3.轉向右下按下,即向右上挑出,完成第三點。

顧盼點:

1.承上露鋒著紙,向右轉按頓,即速向右上挑出,完成左側點;2.承左露鋒落筆,按頓中向左回鋒勾出,完成右側點。

行書橫畫的表現方法

《蘭亭序》雖然隻有300餘字,但是橫畫的表現卻是最豐富的。有的強調欲右先左的藏鋒、無往不收的回鋒;有的略帶波勢,有的凝重短粗……,所有橫畫都隨形取勢,神韻洋溢。

上挑橫:

1.承接上字的末筆,露鋒落筆;

2.落筆即向右上方行筆;

3.筆鋒左轉提起收筆。

下鉤橫:

1.直下落筆,稍頓轉鋒,向右略取斜上勢行筆;

2.先提後頓,筆勢轉為右下,速回鋒逆向,取左橫向勾出。

細腰筆:

1.筆鋒隨右向露鋒落筆,由輕及重,向左上行筆,邊行邊提;2.行筆至三分之二處,筆鋒微轉,取勢平下,邊行邊按。最後頓筆回鋒,捉筆收鋒。

行書撇西的表現方法

《蘭亭序》中的撇筆,或長或短,或粗或細,有的如利劍出鞘,峭秀俊拔;有的如長袖輕拂,舞姿翩翩。撇筆在行書中常被視為最為瀟灑的筆畫。

粗腰撇:

1.逆筆藏鋒落筆,轉向左下,取弧勢撇出。先按後提,然後邊行邊按;2.撇至二分之一處,筆鋒逐步提起,最後露鋒掠出。

長直撇:

1.橫側逆鋒落筆,轉筆藏鋒,向左下撇出,取勢平直;2.迅速提筆掠出。

回鋒撇:

1.右側逆鋒落筆,向左下沉著運筆;

2.略頓,轉筆藏鋒,向右上方收筆。

鉤撇:

1.由提策折鋒轉為撇;

2.由輕及重,收筆時稍駐,然後折鋒向E提筆勾出。

折鋒撇:

1.由提策轉鋒為撇;

2.收筆稍頓,筆鋒逆轉向上提鋒收筆。

弧撇:

1.逆鋒落筆,轉鋒向左作弧圓撇出;

2.撇出著力均勻,收筆迅速提筆。

行書撩畫的表現方法

《蘭亭序》的捺筆變化豐富,形式多樣,隨意中卻很精到,在流暢的筆勢中體現出一波三折的變化。

波折捺:

1.順勢落筆,起筆輕微,然即折鋒撩下,筆鋒逐漸按下;2.至捺筆三分之二處,取右向斜平勢捺出,提筆中鋒收筆。

回鋒捺:

1.順勢落筆,一波三折捺下,由輕及重,沉著凝重;2.略按,提筆心鋒收筆。

出鋒捺:

1.順勢露鋒落筆,直勢捺下;

2.由重及輕,將筆提起出筆收筆,使之成柳葉狀。

鉤捺:

1.露鋒落筆,向右平橫捺出;

2.頓筆轉鋒,向左下迅速勾出。

橫捺:

1.逆鋒落筆,取平橫筆勢捺;

2.稍頓,回鋒收筆,捺筆作橫畫處理。

行書豎廄的表現方法

《蘭亭序》中的豎筆,最顯得輕鬆活潑,形態各異的豎筆不少於懸針豎:

1.逆鋒落筆,回鋒轉筆豎下;

2.中鋒懸針收筆。

鉤豎:

1.露鋒落筆直下;

2.回鋒向右上勾出收筆。

曲頭豎:

1.露鋒橫側落筆,轉筆豎下;

2.頓筆、回鋒向左勾出。

粗尾豎:

1.逆勢輕鋒落筆豎下;

2.稍頓,回鋒勾出收筆。

彎弧豎:

1.露鋒橫側落筆,取弧勢向左豎下;

2.回鋒收筆。

行書鉤畫的表現方法

在所有的書體中,行書的鉤筆表現最豐富。除了楷書中的鉤筆之外,各種筆畫之間的筆勢綿聯,便產生了廣義的鉤筆,這在前麵的筆畫介紹中已有反映。鉤畫是筆勢貫連的一種表現,所以練習好鉤畫就顯得更有特殊的意義。

直鉤:

1.橫向側人落筆,轉鋒豎下;

2.略頓,向左勾出。

圓曲鉤:

1.橫側露鋒,按頓成點,然後圓轉豎下;

2.圓轉向左提筆勾出。

背拋鉤:

1.露鋒落筆,取斜橫經折勾而下;

2.略頓,稍帶逆勢向上勾出。

戈鉤:

1.逆鋒落筆,轉勢向右下弧勢行筆;

2.回鋒向右上方勾出。

浮鵝鉤:

1.逆鋒落筆,向右斜豎下,略帶方折轉鋒,向右平畫;2.逐漸按筆,向右上取弧勢勾出。

回鋒鉤:

1.橫斜勢落筆,豎下,圓轉向右平畫;

2.頓鋒,逆勢收筆。

行書中的楷草相同互用

行書是介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於是就產生行書中相間楷書和草書的情況。這在晉唐的行書中是常見的。如唐陸柬之的作品《陸機文賦》,就十分典型。其中“可”、“得”、“而”、“言”等字,是十分典型的小草;而“蚩”、“好”、“惡”等字,施筆精到,又是十分完美的楷書。

行書中楷、草相間的現象,還表現在某一些文字中,如作品中的“難”字,左側的“■”部,作草書處理,右側的“隹”則為行書。這種情況在明文征明的行書中也是很突出的。如《滕王閣》中的“聳”、“騰”等字。“聳”字的上部和“騰”字的右部等,都以草書處理。

行書中的楷、草相間,極大程度地豐富了行書的表現形式,也能最充分地調節作者的創作情緒。作者的情感,隨著楷、行、草的相間表現而充分地顯露出來,從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