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的鉤筆有時也不是簡單地采取勾出寫成。鄧散木所著《怎洋臨帖》,列舉了各家的特征和寫法。其中作魏碑的鉤時,就采取回鋒的方法勾成。如他所列舉的《始平公造像》中的“則”字的豎鉤,“代”字的戈鉤,“元”字的拋鉤等都是如此表現的。
楷書挑畫的表現形式
楷書中的挑畫在“永字八法”中稱“策”。意思是:如鞭之策馬。挑畫與橫畫有相同之處,唐顏真卿《八法頌》雲:“策依稀似勒。”所不同的是橫出時取勢有異,如清馮武《書法正傳》所雲:“(策)異於勒者,勒則兩頭下,中高。策則兩頭高,中下。”
楷書挑畫的表現方法為,先作向右點,逆鋒起筆,折鋒向下,筆鋒由左轉向右;頓筆,然後向右上角超鋒。仰橫用力在發筆,得力在畫末。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談道:“仰畫為策者,如以策策馬,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著馬即起也。”
古人總結挑畫的表現,主要有“虎牙”、“金錐”、“所鉤”、“散水”、“橫爻”等。清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中談道:“虎牙之法,‘金’、‘王’等旁用之。力貴遲澀,勿使輕薄,輕薄則字之全體皆虛矣。”又雲:“金錐之法,‘扌’、‘氵’等處用之,力貴勁捷,勿使漫緩,漫緩則字之筋節不靈矣。”
楷書撇畫的表現形式
楷書的撇畫在“永字八法”中稱“掠”。意思是在利速。唐張懷瓘《玉堂禁經》談道:“掠須筆鋒,左出而利。”宋陳思《書苑菁華》談道:“掠者拂須迅,其鋒左出而欲利。”古人把撇出之勢,生動地比作為“篦之掠發”。還有把“掠”的銳利比作能截斷犀角象牙的利劍鋒鍔。如晉衛夫人《筆陣圖》雲:“撇,陸斷犀象。”唐代歐陽詢《八訣》中也談道:“撇,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
楷書撇畫的表現方法是;起筆為逆鋒向上,藏鋒轉下,左轉行筆,最後掠出。撇出時意欲舒暢。
撇畫的變化也很豐富,常見的有“向背撇”、“新月撇”、“直撇”、“懸戈撇”、“鉤鐮撇”、“長曲撇”、“曲抱撇”、“曲頭撇”、“回鋒撇”、“蘭葉撇”、“平撇”等等。
楷書短撇的表現形式
楷書的短撇在“永字八法”中稱“啄”。意為短撇的形態為點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鳥啄之啄物”。宋陳思《書苑菁華》談道:“啄者如翕之啄物也,立筆下罨,須疾為勝。”又雲;“形似鳥獸臥斫斜發。”
楷書短撇的表現為,先逆勢落筆,回鋒作點,然後即轉鋒向左下撇出。撇出時宜銳而速,形削如鳥啄。
楷書的短撇與一般的撇畫,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永字八法”將兩種長短不同的撇畫,稱之為“掠”、“啄”,則是強調了不同筆勢的特征。
楷書中短撇的應用很廣,尤其多見於一字的首筆,如“愛”、“白”、“勿”、“人”、“僉”、“八”、“竹”等字。古人稱不同短撇的勢態為“掠拂”、“鳥啄”、“鬥鶉”、“雙竹”、“戲蝶”等。
楷書捺畫的表現形式
楷書的捺畫在“永字八法”中稱“磔”,亦稱“波”。意思是戰筆右出。宋陳思《書苑菁華》中談道:“磔者不徐不疾,戰而去欲卷,複駐而去之。”又雲:“趣筆戰行,翻筆轉下,而出筆磔之。”捺畫稱“波”,則因捺出時,一筆中應有波折的變化,即所謂“一波三折”,或“二折”。晉王羲之《題衛夫人後》有雲:“每作一波常三折筆。”元李溥光《雪庵八法》雲,“磔之妙法,在險橫三過,而開揭其勢力。”
楷書捺畫的表現方法為:逆鋒落筆,徐下,折鋒鋪毫緩行;至捺出時,稍駐,向右折提筆捺出。捺出時略帶卷起之意。
楷書的捺畫是繼續r隸書的“波”畫,捺出時“一波三折”,在隸書中已經形成。“永字八法”,除了捺畫之外,其他筆畫都可重複出現,如“晝(晝)”字,有九筆橫畫,“多”字,有四筆撇畫,但捺畫通常隻有一筆捺出,如“森”字。這也是繼續了隸書的書寫原則“燕不雙飛”。
捺的表現形式十分豐富,由於捺出時的位置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姿態變化。常見的捺畫有“橫波”、“縱波”、“金刀波”、“鳴鴨波”、“蘭葉波”、“小波”、“短波”等等。
趙佶所創造的瘦金體
瘦金體,為宋代宋徽宗趙估所創的一種楷書書體。
趙佶,生於元豐五年(1082),19歲即位,在位25年。靖康二年被金兵所擄,紹興五年(1135)病死於五國城。趙佶雖無帝王的才略,但書畫的精妙卻是古今首屈一指的。他的書法能自成一體,陶宗儀《書史會要》談道:“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體。”葉昌熾《語石》也談道:“其書出於古銅甬書,而參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稱瘦金書也。”現從實際記載和書體來看,趙佶不僅學褚、薛和早年黃庭堅的書法,而且還更多地從唐代薛曜的《封祀壇》、《夏日遊石淙詩》、《秋日宴石淙序》三碑取法。如將薛曜的書法和趙佶的瘦金體比較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趙估的瘦金體,筆勢勁逸,外拓寬暢,筆跡犀利,如畫蘭竹,輕落重收,形瘦細而韻腴潤。趙佶善作工筆畫,他的瘦金體,與工筆畫的勾勒相一致,富有詩情畫意。趙估瘦金體書跡主要有:《真書千字文卷》、《欲借·風霜詩帖》、《穠芳依翠萼詩帖》、《神霄玉清宮碑》等。
隋唐楷書的主要碑帖
智永:《千字文》、《龍藏寺碑》、《董美人墓誌》。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皇甫君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
虞世南:《夫子廟堂碑》。
褚遂良:《孟法師碑》、《倪寬讚墨跡》、《伊闕佛龕碑》、《唐梁公碑》。
薛稷:《信行禪師碑》。
李邕:《嶽麓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