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字從楷書起
習字宜從楷書著手,這是因為楷書的筆法豐富,也最為規範。分析書法藝術的演變過程,我們便能發現書法的筆法是不斷豐富的,篆書筆法基本為一筆,隸書出現了撇筆和波磔,就形成了三種基本的筆法。至於楷書又增加了鉤筆和捺筆等,所謂“永字八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而實際上的筆法變化則還要豐富得多。
楷書筆法的豐富性,還表現在楷書風格的多樣性。北魏時期的楷書,體現了北碑強悍的書風:“其筆氣渾厚,意態跳宕;長短大小,各因其體,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之內,皆極精妙。”(《廣藝舟雙楫》)唐代的楷書更是登峰造極。如歐體,法度森嚴,險中求穩,虞體,點畫圓潤,外柔內剛,褚體,俊逸秀美,體勢寬博,薛體,用筆纖瘦,結體疏通。此後的顏體、柳體又開創了新的麵目。同時,楷書也是最規範的一種書體。古代政治文化發達,但是印刷技術還沒有普及,所以楷書是應用最廣的文字形式,大量文件、書籍都是抄寫的。這都推動了唐代楷書藝術的發展。所以唐代的楷書,是學習書法技巧的最佳範本。
楷書點西的表現形式
點畫在“永字八法”中稱為“側”。它強調的是側鋒峻落,如高峰墜石。元陳繹曾《翰林要訣·圖法》中論及,“側,點之變無窮,皆帶側勢蹲之,首尾相顧,自成三過筆。有偃、仰、向、背、飛、伏、立等勢;柳葉,鼠矢、蹲鴟、栗子等。”
點的運筆方法是:筆鋒逆勢向左上方落筆,然而向右側勢轉折而下,稍頓鋒,複向左上回鋒,最後向左提筆收鋒。筆鋒著紙筆勢轉換時弧度的大小決定了點的基本形態。同時,點具有全方位取勢的特點,或向左,或向右,或向下,或向上。所以筆勢的轉換總是與出鋒的方向相背,如向左出鋒,筆勢則向右轉換,如向右出鋒,筆勢則向左轉換。
點畫的表現形式豐富多采,在一個字中,有的隻有一筆點畫,如“主”字;也有縱向的兩點如“茌(莊)”字,三點如“洞”字;和有橫向的兩點如“霄”字、三點如“采”字、四點如“然”字;還有左右呼應的四點如“霄”字。點畫在一個字中出現比率最高的要數簡化字“興”字,六畫中卻有五筆點畫。
楷書橫畫的表現形式
橫畫在“永字八法”中稱“勒”。它是取意橫畫如勒馬之用韁,強仰力製。宋陳思《書苑苫華》中談道:“勒者超筆而行,承其虛畫,取其勁澀,則功成矣。”橫畫的書寫方法分為起筆、行筆、收筆。起筆,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逆鋒落筆,轉折回鋒;行筆,中鋒逆勢運筆;收筆,筆鋒舊轉,稍駐收鋒。“護頭藏尾”,“中鋒行筆”,便是寫好橫畫的要領。
在平行運筆書寫橫畫的過程中,要有垂直用鋒,那就是筆鋒的上下提按,起筆收筆在轉折時,筆鋒要按下,行筆時稍提,這樣一橫筆畫就有粗細的變化。
書寫橫畫還要注意筆勢,橫出時為左低右高,它與水平線呈20度的夾角。線條兩側的上下形勢也不同,為上平、中仰、下偃。這樣的橫畫就能顯示出神態奕奕的風采。
橫畫最忌的是平畫而過,頭尾露鋒。
一筆完整的橫畫,在一個字的結體中通常表現為主筆,如“赤”字的長橫。橫畫在實際應用中的表現是多樣的,如“蓋”、“載”、“晝”等字中的橫畫的形態差異就很大。不同書法家在表現橫畫時,雖然運筆的原則相一致,但形態卻各異,如歐陽詢筆跡趨方,顏真卿筆跡趨圓。這可從他們所寫的“千”字橫畫中感受到。古人對不同形態的橫畫,取了各種生動的名稱,“玉案”、“鐵城”、“石榍”、“舞鶴”、“駝頭”等,如果千篇一律地將橫畫寫成一個形態,那麼也就稱不匕書法藝術了。
楷書豎畫的表現形式
豎畫在“永字八法”中稱“努”、“弩”。它意在作豎畫時,要直中寓曲,這樣有利於顯示力度。唐張懷壤《玉堂禁經》中稱“弩不得直(原注:直則無力)。”宋陳思《書苑菁華》談道:“努不宜直其筆,筆直則無力,立筆左偃而下,最須有力。”就是說,寫豎畫時,略帶彎行曲扭,便能產生如挺千斤的力感。
豎畫的表現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垂露,一種是懸針。垂露法,起筆時筆鋒逆勢向上著紙,稍駐,複引鋒而下行,至收筆時,稍駐,回鋒收筆,微呈露珠狀,如“院”字豎畫。懸針法,起筆、行筆與垂露法相同,收筆相異,提鋒收筆,鋒微露,似懸針,如“都”字的長豎。完整的豎筆通常也表現為一字的主筆,一字中多筆豎畫出現時,就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豎畫表現形式。古人概括豎畫,除了垂露、懸針之外,還有向勢、背勢、曲頭、鐵柱、象笏,這都是因其形態、取勢的不同而產生的。趙孟頫所書“非”、“並”、“門”、“貞”、“王”等字,體現了豎畫的多姿多態。
楷書鉤畫的表現形式
楷書的鉤畫,“永字八法”中稱“趣”。意思是筆鋒勾出時,駐鋒提筆,突然趣起。用“超”字,強調的是勾畫的速度和力度。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談道:“鉤為趯者,如人之超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腳尖。故鉤末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超之義也。”
鉤筆的表現方法為,行筆至鉤處,頓挫回鋒向上,即向左上方提超。如宋陳思《書苑菁華》談到“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
鉤筆勾出的方向是全方位的,足與下一筆的起筆貫連。可向左,也可向右、向上、向下。於是也就產生了左鉤稱“趣”,右鉤稱“挑”的說法。如“永”字的鉤畫為向左略帶上勢出鋒,與“永”字的“策”筆形斷意連。
鉤的形態也呈多樣性,常見的有“戈鉤”、“獅口鉤”、“彎筍鉤”、“背拋鉤”、“外掠鉤”、“浮鵝鉤”等等。歐體的鉤(求)呈方,顏體鉤(行)呈圓,體現了方鉤圓鉤的不同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