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12)(3 / 3)

隸書波磔的啟用

隸書創於秦,盛行於漢,經曆三國及晉代,後逐漸被楷書所取代。隸書作為書法藝術的一種書體一直被書家所重視,並作為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

隸書在秦代以前已經出現,至秦代就廣泛地被采用了。相傳隸書是秦代程邈所創,實際上可能是他在被秦始皇囚禁雲陽監獄時,對已流行的隸書加以整理。隸書的出現是為了書寫速度的提高,《漢書·藝文誌》談道:“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衛恒《四體書勢》也言及:“秦即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日隸字。漢因行之,獨符印璽幡信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捷也。”

隸書又稱佐隸、徒隸、隸字、隸文、佐書、今文、史書等。隸書經秦漢發展,逐步成熟,至東漢是隸書的鼎盛時期,魏晉的隸書已逐步為楷書所取代。早期的隸書,筆畫平直沒有波磔,晚期的隸書趨於楷化,出現了點、掠、鉤、撇等楷書筆勢。

隸書的基本特點是由篆書的圓轉變為方直,結構由繁複變為簡捷,並出現了波磔的筆畫。最能體現隸書特點的漢代碑刻有:《禮器》、《乙瑛》、《史晨》、《華山》、《石門頌》、《張遷》、《曹全》、《衡方》、《西狹》等。

帛書與簡書

帛書和簡書,即是書寫在布帛和竹簡或木簡上的書法。這是在紙張還沒有發明之前,存世的早期書跡之一。

帛書最著名的有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甲、乙本、《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周易》、《易經》等,共12多萬字。簡為窄長的竹片或木片,寬的木片又稱“劄”或“牘”,將若幹簡用兩道繩編起來便成“冊”,也稱“策”。木簡僅出土於西北邊遠地區。在湖南長沙,湖北江陵、雲夢,四川青川,山東臨沂,甘肅敦煌、居延、武威等地,出土了數十萬字的簡書。

帛書和簡書是研究古代書體演變和學習書法藝術最好的材料。在帛書、簡書出土之前,人們隻能在刻石上見到秦漢書法,但這並不是手書的第一手材料。正如宋代米芾所說:“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帛書和簡書的出土,使我們可以見到最早的墨跡。通過馬王堆帛書分析,我們能發現隸書並不是由一人創造的,而是有一個亦篆亦隸的漸變的過程,如“爭”、“惠”與小篆比較,相差無幾;“風”、“地”,又能見到“蠶頭”、“波磔”,筆勢的牽連,筆畫的簡省,書寫十分嫻熟,“相”、“移”則反映了早期隸書草化現象已十分明顯。

隸書的基本筆畫

隸書的基本筆法為三筆,即直畫、掠畫、波畫,如隸書的“大”字。這較楷書而言要簡單得多,但較篆書則要複雜了。

隸書是由篆書演化而來的,“不究於篆,無由得篆”。所以篆書的基本筆畫,依然是隸書的基本筆畫,隻是使圓轉變為方直。直畫書寫時,仍然堅持篆書的基本運筆的原則“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在堅持中鋒運筆的同時,還應注意著力均勻,勿使頭重尾輕,或頭輕尾重;注意筆勢平直和間距勻稱。

隸書的第二種基本筆畫是掠筆,掠筆的書寫也要堅持中鋒運行以及起筆的藏頭,收筆的護尾。轉折時,要稍注意提筆以調整筆鋒。收筆也應有不同方向的回鋒,使其增加筆形的變化。隸書的掠筆,不同於楷書的掠筆。楷書掠筆是先重後輕,略帶變勢。隸書的掠出則用力均勻,甚至左出時由按頓而使其凝重。隸書掠畫,除具有楷書掠畫的表現形式之外,還包括鉤畫和左豎筆。如“大”、“李”、“門”等。

隸書的第三種筆法是波畫。這是隸書的基本特征。波畫的完整表現形式是蠶頭、燕尾,中間略細。蠶頭是指波畫起筆時,逆勢落筆、經筆鋒轉折而“塑造”成的蠶頭“形象”。“燕尾”義稱“雁尾”,是隨著行筆至中途以後,通過駐、磔、收等步驟而“塑造”成的形如半隻燕子或一個雁鵝尾部的“形象”。波畫是楷書捺畫的前身,但波畫的表現範圍比楷書捺畫要廣,隸書最完整的波畫是橫畫“一”字,它在一個字中起到承載全體的作用,如“王”字。同時,也是捺畫和橫折鉤、戈鉤等筆畫的基本表現形式,如“史”、“孔”、“感”。波麵是隸書形式美的重要表現形式,但波筆在一個隸書文字中隻能有一筆,決不能同時出現兩筆。

隸書的結構特點

隸書的結體與篆書有根本的不同。篆書是縱向取勢,強調線條的縱勢。隸書的結構是以線條的橫向走勢為筆畫的基本特征。從“之”、“元”等字的隸、篆對比中,就不難發現上述的差異。

由於線條走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字形也就絕然不同。篆書的字形為長形,而隸書則為扁形,以左右開張為外形特征。同時,我們還能發現,隸書的結構也有與楷書相一致的,已形成了完整的結構體係。如獨體字:“夫”,上下結構:“惠”等。所以認識楷書,一般也認識隸書。

隸書的全盛時期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全盛、衰落的過程。隸書也是這樣。秦隸比較方直,尚沒有波磔,西漢時,趨於成熟,波捺已經明顯,至東漢時期,隸書才脫盡篆意,波磔優美生動。東漢桓帝、靈帝時期(147~189)是隸書的全盛時期。關於這一點,可從所存著名碑帖中得到證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