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12)(2 / 3)

由此,還可以引申出相似對稱結構的書寫,如“止”、“之”等字。

有相當一部分的對稱篆書的中軸部分,不僅僅是一筆或兩筆構成,而是一個多筆畫的結構,也可由中間部分寫起,如“索”字。

篆書筆順具有靈活性

任何一種法則都是相對而言的,篆書筆順的基本原則,也具有靈活性。每個初學者的習慣手勢不同,可在堅持筆順基本順序的同時,采取靈活變化的手法表現篆書的造型。

例如,書寫“口”、“一”等部首時,就可以采取三種順序不同的方法。

篆書筆順的靈活性,還表現在變化複雜的線條,化一筆為多筆。如“己”字,在篆書中是由一根折曲的線條構成,如果要一筆寫成,則是比較困難的,將其化為三筆,書寫起來就簡易得多了。如吳讓之書“西”字的上部,就以接筆寫成。吳昌碩書“回”字,接筆就更多了。

篆書筆畫的頓挫較平穩

篆書筆畫是否有頓挫?這是一個相對而言的問題。相對於起伏頓挫比較大的行書、楷書而言,篆書的線條就顯得婉轉平靜,看不到顯著的起伏變化,於是就產生了“篆書無頓挫”的說法。但是要掌握篆書的書寫技巧,如果片麵地理解這一點,那麼即使練得很刻苦,寫出來的篆書還將是無精打采的。這是因為就篆書自身而言,還是有明顯的起伏頓挫的,這從清代篆書大家的墨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如清代的吳讓之書唐人王勃的《寒夜思友》詩時,其中“清尊湛芳淥”句的“淥”字,起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變化都十分明顯。至於吳昌碩的篆書就更強烈了,這可從他書臨的《石鼓文》中體會到。

小篆的形式美表現於多方麵

小篆能流行至今,這與它具有獨特的形式美是分不開的,而且這種形式美的表現是多方麵的。

篆書的命名,便是篆書形式美的體現。“篆”,本是古代車輪轂約上所作的圓轉裝飾的紋樣。如同與“彖”部有關的文字一樣,體現了一種圓勢的概念。如玉器圭璋上的花紋,稱“緣”;房頂圓形的木榱,稱“椽”。篆書所以稱“篆”,正是因為篆書的線條經營具有均勻整齊、圓潤流轉的特點。

同時,篆書在從象形文字大篆演化到小篆的過程中,保存並強化了對稱結構。對稱,是人類對形式美的最早發現。這是由人自己的身體結構以及動物身體的結構所決定的,所以,欣賞對稱的能力也是自然賦予我們的。這便是小篆對稱結構頗多的根本原因。

小篆與楷書、隸書的區別還表現在外輪廓的形態上。隸書橫扁,楷書正方,小篆窄長。窄長的形態所表現出的美感,與“芭蕾舞”為什麼要把足踮起的道理是相同的。作為長形的藝術造型,則總是把刻畫的重點放在上部,這種上密下鬆的布局,正可從人體的結構中找到啟示。

歸納起來,左右對稱、圓轉流暢、字形長方、均勻整齊便是小篆形式美的基本特征。結合具體的字例,就容易體會到這一點。如:

一、左右對稱

1.部分對稱;

2.全部對稱。

二、圓轉流暢

三、字形長方

四、均勻整齊

五、上緊下鬆

“米字格”、“九宮格”肓助於習篆

“米字格”和“九宮格”,是初學楷書的有效方法。采取這兩種方法,有利於把握所臨書跡的筆畫位置和整體字形。所以“米字格”、“九宮格”,長期以來,普遍應用於楷書入門。

其實,這種方法也適用於其他書體,特別是篆書。篆書結構嚴謹,對初學者來說,既要考慮到用筆,又要考慮到結構,確實是比較困難的。采取“米字格”、“九宮格”,正可以有效解決這個難處。而且許多清代書家,如鄧石如、趙之謙、吳讓之、吳昌碩等大家所創作的篆書墨跡,都是寫在整齊劃一的格子中間。它與楷書的差別是,楷書是置於方格之中,篆書是置於長方格之中。然而,“米字格”、“九宮格”,也可規劃在長方形的格子中間,同樣具有按比例分割的功能。如練寫篆書“武”字,先按比例放大或縮小劃出“米字格”或“九宮格”,並在“武”字的格子裏添上“米”字或“九宮”格子。練寫時,隻要把握好“戈”部的下部交筆正處在“米”字的交點;“武”字的主筆長斜鉤的四分之三部分是沿著“米”字的對角線。這樣,“武”字字形便能不失大體練寫起來就方便多了。

石鼓文——篆書的鼻祖

石鼓文是刻在十塊鼓形石上的一種篆文。每鼓有一首四言韻文,記敘當時漁狩等情況。十鼓分別稱為作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濟毆、田車、鑾車、靈雨,計有六百餘字。

石鼓文於唐初時期,在岐州雍縣南20裏之三疇原被發現,長期以來,關於它的確切年代,一直存在著分歧,有的以為周文王、宣王時期的產物,也有的認為是秦製,總之眾說紛紜。如今認為是秦製已無異議,但依然有秦文公、穆公、襄公、獻公等不同的說法。目前十鼓文字已漫漶殘損,其中一鼓無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石鼓文,曆來被眾多書家所重視,素有“小篆之祖”的美譽。唐韓愈作有《石鼓歌》:“鸞翔風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紐狀,古鼎躍水龍騰棱。”康有為評石鼓有雲:“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