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唐宋以來的各種紙張美不勝收,成為中國特有的別具一格的工藝品。詳細的介紹請參見潘吉星《中國造紙技術史稿》。
對於今天的書法學習者來說,除選用一般的宣紙和皮紙外,練習時用竹纖維紙即可。竹紙大致是在宋代開始大量生產的,今天竹紙的品種有大家比較熟悉的毛邊紙、毛太紙。竹紙的特點是紙質疏鬆韌性差,色澤黃。還有稻草纖維紙如元書紙,質地和竹紙相仿。這些對於初學書法者練字來說,是比較經濟實用的。
硯
硯由土、陶、玉和石等不同材料製成,有的因造型精美、價格昂貴而被視為藝術珍藏品。書法用硯,以石硯為最好,如廣東肇慶縣羚羊峽出產的端硯、江西婺源縣龍尾山(古屆安徽歙州)的歙硯,均名聞遐邇。
好的硯台石質堅硬、細膩、磨墨時發墨細、潤、快而不下泥,用完後要洗淨,免得積下墨渣,影響以後使用,硯台不論形狀如何,均以具備匣和蓋者為好,前端設有凹槽,以便儲藏墨汁。初學者準備一塊普通的石硯即可,如使用書畫墨汁,可用一小碟盛墨,但用完後同樣要洗淨。
書法技巧
筆法技藝
從廣義來說,筆法即包括“執筆”,又包括“用筆”、“筆勢”、“筆力”、“筆意”等。
我們說,無論執筆或用筆的方法,都是曆代書家在長期書法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曆代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開始也往往秘而藏之,以示珍貴,不肯輕易示人。所謂《藏之石室,千金勿傳》。甚至察邕、二王都有假托神授的故事流傳。又據說韋誕得了蔡邕筆法,鍾繇索惜未遂,急得捶胸吐血,幾乎急死,曹操用五靈丹才把他救活。韋誕死後,鍾繇派人挖開了韋誕的墳墓,才得到了蔡邕的筆法。這些故事雖不見得真實,甚至荒誕,但可見古代書家對筆法的重視。
從實際情況看來,蔡邕、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都是古代書法大家,他們有豐富的書法藝術實踐經驗,一些有關傳世的筆法論述,應當都是他們親自的體會和總結。即便各有師承關係,也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例如衛夫人的《筆陣圖》,就和蔡邕的《九勢》不同。王羲之的《筆勢論》又和衛夫人的《筆陣圖》不同。再到後來,有關筆法的論述更多,其說法雖有許多一致之處,也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同是對《永字八法》的解釋,也不完全一樣。就是《執筆法》也有許多不同的說法。這都說明了筆法是隨著字體及書法風格的變化以及書家個人的習慣、理解而不斷發展著的。趙孟頫所謂“用筆千古不易”的說法不甚科學,不符合唯物辯證法,容易造成誤解。
(1)執筆法
曆代流傳下來的“執筆法”甚多,有所謂“單鉤法”、“雙鉤法”、“兩指法”、“三指法”、“四指爭力法”、“五字訣執筆法”、“七字法”,以及什麼“龍眼法”、“風眼法”、“回腕法”、“撮管法”、“撚管法”等,以“五字訣執筆法”的使用最為普遍並尤適於初學。這五個字就是“搦、壓、勾、格、抵”。相傳出自二王,後來李陽冰得之,又由陸希聲傳世。
搦:按的意思。這是指拇指的作用。即要求大拇指的上端,在筆的內側緊按筆管,略斜而仰。
壓:也作“押”。這裏指食指的作用。即要求食指第一、上端在筆之外側壓定筆管,食指要彎而俯,勢如鵝頸。
勾:這裏指中指的作用,即要求中指的彎曲如鉤,在筆之前方勾住筆管。
格:頂住的意思。這裏指無名指的作用。即要求無名指甲肉之際緊貼筆管,由筆之內側將筆管向外頂住。
抵:這裏是指小指,即要求小指抵在無名指下麵,起輔助作用。
這樣,五指在筆管四周合理分布,拇指與無名指、小指合力,中指與食指合力,各據一方,基本上旗鼓相當,形成一對矛盾,緊緊約束住筆管,使筆管穩定地樹立起來,這就是所謂“五字訣執筆法”。它比隻用三指或兩指穩定得多,也最容易掌握。
五字訣執筆法最基本的要領之一就是“指實掌虛”。要做到這一點,從拇指到無名指,都要用指端著管,掌中自然空虛,也叫“淺執”,這樣運筆才能靈活。張懷瑾《六體書論》說“筆在指端則掌虛,運動適宜,騰、擲、頓挫,生意存焉。”但執筆又要指實,著指不實則不穩、則無力。什麼是指實呢?不是把筆過死,指過死則必僵。所以指實掌虛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寫出既有筆力而又活絡的點畫,至於有些方法,徒求形成,違反運筆靈活的要求,不應盲目追求。
(2)腕法
一般談執筆時,都包括腕法。所謂腕法,即作書時運腕的方法。因為雖然直接執筆,靠的是指,但普遍認為運筆主要是運腕。宋代薑夔《續書譜》說:“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但正確地說,執筆、運腕都是為運筆服務的,二是必須很好配合,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完成運筆的任務,不能割裂開來理解。
傳統的腕法有枕腕、提腕、懸腕數種。